你知道,帶著耳機看電影的好處就是容易凝神,所以,四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完全忽略了電影之外的世界,直到電影結束,片尾曲唱完,我才頓時感覺到耳朵強烈不適:耳骨被壓迫得好似骨折般,耳道深處還有隱隱的刺痛感。盡管如此,也還是難掩激動,充滿了五味雜陳的泛濫情緒。電影史上不乏以戰亂時期的愛情作為題材的巨作,然而這一次,它再次感動了我。我不敢說我寫的是影評,但是這樣一部史詩名作,我想我至少該記下一些感受吧。
在上半部里,電影偏重在Lara這個人物的刻畫上,而Keira Knightley的個人氣質非常符合這樣的角色,溫柔的外表,剛毅的內心,既世俗,又脫俗,她在青澀的少女時期,不能把持對酒宴華服、飲食男女的迷戀,從此掉進了母親的情人—Victor的魔掌里,她勇敢掙脫,投靠一直喜歡自己的Palyk,盡管她并不愛他,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是唯一的選擇,也體現了這個角色現實脆弱的一面。而Yury和Tonya作為青梅竹馬的姐弟,他們的婚姻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家族因素所致。很多人或許會覺得Yury和Lara的愛情有些莫名,交代得不多,發展過程也不夠,其實Yury對Lara…

要動筆寫日瓦戈醫生的影評很難,不是因為無話可說,而是因為想說的太多,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邏輯。
最終還是決定以日瓦戈醫生自身的特質下筆。
醫生日瓦戈,最可貴的東西,也是導致其命途多舛的內在根源,就在于其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想。他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他的詩情,他的不人云亦云,是其人格魅力的根本所在。這讓他成為日瓦戈醫生,也讓他在那樣動蕩混亂的年代注定頭破血流。
“I will be a doctor for others,and a poet for myself.”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有這樣的覺悟和自我認知,已經十分難得,最難得的是,他把這一信條堅持到了最后。
那樣動蕩黑暗的年代,每個人都被時代推動著,身不由己地 向前走,每一項秩序都被打破又重建,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會產生多少彷徨,懷疑,痛苦,會多少次質疑這個世界,又質疑自己,會有多少次機會妥協。但他堅持著自己的理想。
他經歷了那么多的分離,死亡,悲傷,無奈,仍然單純的想做一個好醫生,他仍然寫詩。
就為了這一點,他做了什么,做不到什么,我都原諒他。
人能夠一直保有詩情,從年少到年老。一直愿以詩歌…

從沙俄末期到社會主義前期這一巨變背景下個體的情愛、選擇、命運讓人動容。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革命與個人生活的二難選擇:在socialist革命的旗幟下,所有的個體情感、幸福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個人生活在革命需要時都應當被舍棄。片中男主角Yuri的妻子Tonya從莫斯科乘坐火車回到鄉下,一路上遇到了被迫參加“志愿隊伍“的年輕男子、因白軍曾駐扎在當地而遭到紅軍清洗的城鎮、為了爬上火車而冒充嬰兒母親的中年女子……經歷了所有這些堪稱典型的人類奇觀之后,Tonya終于到了老家,在下車的那一瞬間看到了正洋溢著春色的小站。心情之舒暢和愉悅溢于言表,也讓屏幕外的我感受到了:個體情感與生活的壓抑,是socialist革命的又一罪狀。
Pasha: The private life is dead - for a man with any manhood.
Zhivago: I saw some of your 'manhood' on the way at a place called Minsk.
Pasha: They were selling horses to the Whites.
Zhivago: It seems you've burnt the wrong village.
Pasha: They always say …

《日瓦戈醫生》恨不相逢未嫁(娶)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