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見《與神對話》*再版發行,想起當年讀過之后,強烈感覺它是“披著上帝外衣說佛法”,或曰“佛法西說”,特別適合我們——這些早已煉成以西方思維模式生活的人——去認識佛法,及至開悟。
譬如,GOD(神,上帝)不厭其煩地跟尼爾(Neale Donald Walsch,1934- ,寫下對話的那個美國人)講:“莫判斷,只觀察。”
我聽到的是,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年我們的廣東老鄉惠能(638-713)大師,就是碰巧在無意中聽聞有人念到《金剛經》上的這句話,一下子 “放生”了自己的心,就頓悟了

電影《與神對話》留給我最深印象的一個情節是:在一個演講會上,有聽眾問尼爾,如果只說一句話,神會對人說些什么?尼爾答曰:你們都誤解了我。
或許就是長久以來我們對經典的誤讀,在《與神對話》第一、第二部書中,神反反復復強調:“她”從來沒有審判過世人,“他”只是在觀察。
神說,神了知我們的一切行為及其初衷,卻從來不會判斷我們每一個行為的對或錯。只是依神觀察,我們的行為及其結果,往往違背了我們的初衷。最可笑的是,我們通常會對此視而不見,急急忙忙就將神的觀察歸結為對我們的審判。

人只有兩種感受,一種是愛,另一種是恐懼,別無其他。
人們大多陷入了慣性
愛由心起,而生恐懼
于是焚香沐浴,俯身祈禱
從來沒有哪個心生疑惑
他們是在尋求幫助
還是一起創造虛無
恐怕上帝并不得知
他們一定在很早之前
就把那個可憐的家伙給殺了
昏晨的間隔,鐘聲響起
它要在冥冥時告誡
只是簡單的一句
你們誤解了我
先看的書,再看的電影,基本上算是能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給搞清楚。簡單說,他通靈了,然后幫神對話,再把內容搞成了一本暢銷書。有點玄乎,電影整個的節奏也有點慢吧。還是有收獲,有些臺詞蠻有哲理。可以當成一部宗教片來看,也可能純粹當作一部勵志片來看。
120513晚1306

本片是關于Neale Walsch的真實故事,他在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候向上帝發問。而他從上帝或者說是他內心中獲得的答案成就了一本銷量超過七百萬、被翻譯成34種語言的暢銷書。本片講述了他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戲劇性旅程而最終成為暢銷書作家故事。
Adapted from the books by Neale Donald Walsch that inspired and changed the lives of millions worldwide, "Conversations with God" tells the true story of Walsch (Henry Czerny) who, at the lowest point in his life, asks God some very hard questions. The answers he gets from God/within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ly-acclaimed book series that has sold over 7 million copies and been translated into 34 languages. The film chronicles the dramatic journey of a down and out man who inadvertently becomes a spiritual messenger and bestselling author.

大約一個多月前看的片子,當時寫下的評價是“從電影來說一般,雖然主角的表演很不錯。”。
只覺得拍得簡單了,或者說過于終于其原著了。雖然并沒有看過這本書。今天忽然地,一連串的鏡頭又跳了出來。我不知道是什么東西讓它們又一次浮現出來,至少我并沒有刻意去回溯它們。也并沒有什么事件能表明和它們有著關聯,或者我并未發現明顯的征兆。
然而就是這么地跳轉出來。
影片最后,這個主角,已經不記得電影里角色的名字。全片里講述了這個主角從潦倒最后成功的一個相當簡單的故事,甚至有些潦草。
然而在最后,這個成功的主角,又逢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他自己,依舊是乞丐的樣子,依舊落魄潦倒,站在一個大大的垃圾桶邊上,低著頭,躲避著路人的同情的目光和異樣的白眼。
兩人——兩個同樣的人——一起走在一條巷子里,如果沒有記錯,天上好像下著雨。
分明,這兩個人就是一個人,只是以不同的形象呈現出來而已。
原來這個故事可能完全只不過是一個窮困潦倒的乞丐,在自己腦海中的幻想,可能這個所謂成功的故事完全來自于虛構,來自于夢境。
然而這又有什么…

再看與神對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1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