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32673
千里走單騎:自我心靈的救贖
看過《千里走單騎》了,我可以評分 7.8 分的電影,值得推薦給大家看。我從來就沒懷疑過張藝謀的片子會不好看,真的。就算故事再不濟也能作為風光片觀賞——這一點我是確信的。這也許跟他的經歷有關,一個攝像出身的導演對于鏡頭的把握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英雄》上如此,在這部片子里面更是如此。整部片子不論是鏡頭還是臺詞,都在努力從各個角度、各個細節突出高田先生的性格特征,讓人覺得高田先生的形象性格鮮明而真實。
高田先生是一個內心堅強、習慣獨自面對痛苦、不善于表達情感的人。電影無時不刻地在刻畫著他的這種性格特征。
剛開始,高田先生一個人站在礁石林立的海岸,還能看到一些積雪。海風挾著海浪拍在黑色的礁石上崩裂成白色的粉末。高田先生一個人穿著黑色的外套、白圍巾面對這海風。這樣的一組鏡頭一下就讓人明白,高田先生應該是則陽堅強、干練的一個人。
高田先生到東京看望自己的兒子卻被拒之門外。高田先生沒有說一句話,選擇了默默的離開。臨走的時候,兒媳給他一盤兒子建一拍攝的錄相帶,希望高田先生能夠看看。鏡頭一切
經過《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兩個大手筆的“沖奧”失敗后,張藝謀的電影又回歸了那種樸實的情感戲。
高田先生(高倉健飾)與兒子健一隔閡十幾年,在兒子生病之際,為了滿足兒子看中國云南儺戲《千里走單騎》的心愿,決定獨自來中國拍攝。由此便帶出了兒媳婦兩次來電告訴健一的狀況、邱林(當地導游)兩次跑外事辦、高田和邱林兩“進宮”、李加民(儺戲《千里走單騎》的演員)兩“哭”、從一心想拍戲到不想拍戲的曲折劇情。
為了滿足李加民思子之情,高田決定先找到李加民的私生子楊楊。相處一天之后
高倉健是父輩的偶像,我本無感,知道這部電影是多年前(大概是這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在火車上翻報紙,有一版面是對張藝謀的采訪,內容是與《千里走單騎》有關的創作。當時年齡還小,只是覺得那篇報道很吸引人,進而吸引我想看這部電影,沒想到看到這部電影是這么多年之后的事了。
看過后,完全被高倉健的演技征服。據說當時拍的時候高倉健曾偷偷哭過,真是用心在演,觀眾是能感受到的。
從頭到尾,影片也沒有說明父子關系交惡究竟是什么原因,只是最后在兒子的信中提到母親去世后父親就離開了,對兒子的埋怨也沒做任何解釋,但父愛,真的不需要解釋。
他是那么在乎兒子的感受,他渴望通過中國之行消弭這些年來父子之間的隔閡,可惜,一切都太晚了。看過兒媳給的錄像后,他希望自己去彌補兒子未能看到《千里走單騎》的遺憾,幫助他實現這個愿望。兒子說自己是客氣地那么一說,我認為其實不然。他不知該如何面對父親,只好這樣說。
片中另一條線是唱《千里走單騎》的主角。他也是個悲情的父親,身陷囹圄
挺蒼涼的一個片子,鏡頭很簡單,簡單到了樸實.老謀子這一回身又有些回得過遠的感覺了.片子的大部分時間都消耗在了語言溝通上,以致于看到最后有點記錄片的感覺.蔣雯的翻譯聲音很平,后面許多同聲傳譯的部分也讓我有了單調感.反正就是一回事,翻來覆去的說,還好沒迷糊了.另另,監獄的表現總感覺有些不舒服.
結尾鏡頭特別凄涼的感覺.還真是夠凄涼的.
大部分的父親,都像山一樣,他們沉穩,沉默,執拗,或者頑固。
我們一定和上一代人有代溝,60年代的父母們,和80后的子女們,他們所成長的環境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也許很久以后,也許是一輩子,都不能互相理解,但也許,成長之后愿意包容和遺忘。
走了那么多路,也許忽然有一日,愿意摘下強顏歡笑的面具,懷一顆如同新生嬰兒一樣清澈干凈的心,讀一讀山。
高倉健將一個隱忍沉默,執拗的父親表達的淋漓盡致,即使沒有任何與兒子的對話,也沒有對望。
隱忍的眼淚,滿心的愧疚,希望彌補,那孩子也是一樣的。
雖然楊楊沒有去看他從未謀面的父親,但是日后他也一定會理解,會相見,會像依戀這個千里走單騎的老父親。
他始終沒有告訴那些善良的中國人民他的兒子已經去世,他還是錄下了那個滿懷感激之情的父親唱的千里走單騎。
我有時候在想,當我知道父親去世的時候,我是不是原諒他了呢,我想那時候我沒有,到他死去的時候,我也沒有原諒他。
我現在原諒他了,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原諒我。
千里走單騎:自我心靈的救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