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宮心計》抄《大長今》抄得有所顧忌,那《巴不得爸爸》擺明了就是復制電影版《新難兄難弟》的大綱、橋段、臺詞。潘嘉德監制的作品風格不定,近來專拍喜劇,前有《大冬瓜》和《王老虎搶親》,現有《巴不得爸爸》的誕生。
潘嘉德三度嘗試喜感風格,如今功力大增。看一群人吵吵鬧鬧,各顯其法,卻又不顯得折騰,可見他在喜劇上的處理恰到好處。故事開端以時代穿越為線索,放在早些年就是稀有橋段,而今毫無驚喜可言。楚帆從第一集開始一直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臺詞掛在嘴邊,不厭其煩的念叨。柴九喊的“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成了金句是因為與觀眾達成了共鳴,那么劉三好的“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算什么呢,意圖打造成金句口號?TVB的編劇近來真有“金句偏執癥”。
一群演員演回上世紀60年代的人物,饒是有趣。陳錦鴻演的楚帆,為人重情重義,有恩必報,一個老好人的形象至少比劉三好真實一些。不管是2008的老人版還是60年代的青年版,陳錦鴻的演技一向無需觀眾擔憂,可惜他的運道并非順風。飾演卓一鳴的羅嘉良再也演不回葉榮添

港劇好像離不開吃,不論是刑偵還是都市劇總少不了一家人吃飯的場景,一家人團團圍坐你一言我一語,看的倍感親切,生活的煙火氣也正是由此而來,家常里短的感覺一下子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這也是我為什么喜歡港劇的原因之一。
阿茲父子擺攤賣云吞,芬女兩母女賣的是炒河粉,斗氣冤家分租芬女家的房子,做生意時式如水火 確能一起坐下來吃大茶飯的蔥油雞
第一集 油條白粥
男主楚慈的爸爸早上起來端著準備好的飯菜到桌上,早餐很簡單白粥和油條 但是看起來備感誘人,簡簡單的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

本片可以看作是對新難兄難弟的電視劇化改編。主要劇情和電影沒有太大區別。主要句型是一個老實人家里的兒子。非常看不慣自己老爹那種“吃虧是福,腎虧是禍。”的做派,厭倦老好人,討厭被人占便宜。和老爹格格不入。于是矯枉過正,坑蒙拐騙,利用三寸不爛之舌。給害人的企業做發言人。洗白。走上人生巔峰。
這時戲劇性的結果來了。突然有一天他坐電梯一不小心穿越到了老香港。回到了老爹年輕的時候。然后從這里就開始描述當時的香港了。
我第一感覺的這個電影非常真實,就在于里面描述的當時的香港

回憶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大多數人覺得灰暗的一個年代,而對于一個留戀它的人來說,什么都是美妙的:愛屋及烏到哪怕是一個令人咬牙女騙子,土匪一樣的警察,嗜賭如命到賣兒賣女敗家子都會顯得那么可愛,鄰里間的互相吵鬧和譏諷都顯得那么充滿情趣。
TVB二十集左右的劇集總是值得一看的,尤其這一部《巴不得爸爸》重現了六十年代香港的風貌,用喜劇的形式部分還原了當時風水里的一些尋常人的生活,拍的很有誠意。雖然是時下爛大街的穿越題材,但是很爭氣的沒有走兩條惡俗的老路:一是沒有描寫主角沒有執著的尋找穿越回去方法的老路,而是淡化了主角,重點描寫60年代的人物,這也是觀眾想看的,否則全劇楚慈都會在找柜子。。;二是沒有可以選用過多的現代流行語(這如同春晚時候姜昆或者馮鞏蹦一句“給力”或者“小月月”一樣反胃)和現代的元素去做噱頭。陳錦鴻的原則佬形象已經深入人心,自然駕輕就熟,胡杏兒的蘇曼妮(很60年代的名字,想起王家衛片子里屢次出現的蘇曼珍)魅力十足,奪人眼球,幾個配角都很出彩

看多了宮闈爭寵,豪門恩怨的似海心計,難得一個不故作深沉的簡單劇,只為博君一笑,深得我心。
《巴不得爸爸》不是很懂這個意思是什么,因為語言的差異,劇中一些笑點也不能很好的體會。比如河粉妹遇炸彈那集:當心我的波。。。破落該。。。但不妨礙整體的觀賞性。
看劇前就看過那部難兄難弟,被最后父親的瀕死前的告白感動,電影不錯稍悶但是限于篇幅和定位,其實并沒有很好很深的挖掘這個題材,放到今日再看已經脫離時代很久了。這部所謂的電視版在此概念下做出創新,演繹成一部搞笑溫馨劇,讓那個年代重新煥發閃光點有何不妥。
第一集就被笑倒,特別是那首“我等著你回來”的老歌,很有喜感。一個衣櫥的穿越后,看到了一幫復古打扮的小人物的登場,那些人開始并沒有得到我的任何好感甚至對他們有點厭惡。
爭爭吵吵的泉記和包租婆以花槍亮相,開始就劍拔弩張,幸災樂禍,摳門小氣的市井氣十足。吃口水雞,占小便宜地很低級。女的潑辣,男的勢利,張口罵街,閉口瞪眼。算算算,爭爭爭,很不討喜的兩個角色

那是我不曾見過的他們倆,尤其當年少的我和年長的爸爸媽媽發生價值上的沖突時,難免會希望,真的有那么一扇門存在,邁出去,回到七八十年代,看看他們在做什么。
看他們是不是和我一樣,有過這樣那樣的臆想,鮮衣怒馬,漫無邊際。
影視讓這樣的幻想在屏幕上實現,這也是我愛它們的原因。
年紀越大,偉光正的英雄人物越無法感動我,崇高得需要我仰望,后來脖子都酸了,于是就算了。
反而小人物的光芒在他們身上是黑暗中的點綴,相映成趣。像我的爸爸媽媽一樣。
港劇慣用欲揚先抑的手法。
精打細算的泉叔

“巴不得爸爸...”值得回味!Good old day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