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一直想起來,太生氣了。
包文龍簡直是好男人的典范,但生活中的大部分人肯定抵不住誘惑,當你身邊有一個那么懂你,你們那么有默契,而且關鍵是女追男,黃蕾又那么好看,事業有成???誰不心動???
但黃蕾還說人家可能不是愛情而是同情,拜托包是在同情你吧。人家倆不就是完美的模范情侶嗎??閨蜜還鼓勵勇敢追求,我服了。
我覺得,對男女而言,當然是可以有異性閨蜜嘛,但是當你有了對象之后,你應該和你的閨蜜,不要在那么親密,而且作為閨蜜,你也應該知趣一點,給自己降個等級,作為好朋友

這是我想寫了十六年卻從未下筆的一篇劇評。
包文龍,林貞烈。
這兩個普普通通的名字為我重新定義了愛情。
電梯里的初遇,一個冷漠疏離,一個熱情婆媽,雖火花四射,也不過是港劇里慣常的"歡喜冤家"模式。
開始打動我的是那場暴雨中的疾走。文龍被迫辭職,自小的警察夢破碎,滿腔苦悶無處發泄,只能借暴雨沖刷痛苦。而此前一直對他若即若離的林貞烈,不發一語,牽著狗,擎著傘,只跟在他身后,寸步不離。整整十分鐘的戲,沒有一句對白,只有beyond<誰陪我闖蕩>的歌聲伴著雨中的二人一狗。
黃蕾不甘心地對文龍說,我覺得你對貞烈是同情而非愛情。文龍堅定地回答,我不理人家怎么想,但我知道我不是可憐她。初初看時,也覺得文龍嘴硬。而今自己年歲漸長,再看這一段,恍然大悟。貞烈從來不是弱者,她和文龍也從不是誰依賴誰,他們帶著各自的缺陷,找到了最契合的另一半,他們各自的生命因而完滿。所謂佳偶天成當如是。
初識包文龍的林貞烈總是套頭衛衣+牛仔褲,短發擋住半張臉,眼神躲閃,滿口謊話,帶著青春期的棱角。年輕的她已遍嘗艱辛

第一次看這部片子,大概是在大學時候,那個時候有個朋友,特別喜歡這部片子,記得他說他喜歡黃天的灑脫,隱約記得他談論的一些劇情,里面有個女律師,一開始特別的壞,后來和黃天在一起,就改變了自己變成了好人;里面還有一個女的受了挫折之后,無法獨立,連一點很小的事情都不能自己決定,要去問一個朋友,讓他幫她決定,那個朋友的家人都看傻了……那部片子,我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了,也沒覺得是部好片子需要重溫,是無意間在IPTV上點進去的,正好無聊就看看吧,一開始鄭少秋還是很有型的,不是么?
可是看了兩集,就被吸引了,一口氣看了三天一并看完,看完之后真是感慨萬千。
那時候的劇,沒有那么復雜的情節,沒有那么錯綜復雜的關系,演員也沒有美瞳,沒有整容,演技很渾然天成,整部劇很質樸,很實在。黃天的灑脫,氣度,鄭少秋演來如魚得水。這部片子很簡單、明了地詮釋了很多生活中常會被我們忽略的那些寶貴品質,信義,仁愛,親情,友情,愛情,寬容,理解,忍讓,良心,良知,善良,執著,不放棄。這些東西,很多我都沒有
首先這題目只不過是一首歌名,然后這么多篇了,您也該知道我的所謂影評基本和電影無關,只不過自己的絮絮叨叨。
在端午節不吃粽子,在元宵節忘記元宵,在情人節沒有情人。節日不過是給幸福的人們一個展現幸福的借口。中午打了許多菜,攤開了放滿一辦公桌,卻最終草草了事,毫無胃口。有些事情,親身經歷過一次,現在又聽到了一次,不改的依舊是我二逼的樣子,頓時意興闌珊,覺得一桌子菜,一個人吃,是自己對自己的諷刺。
選了這部劇,是遲到多年的追憶。鄭伊健始終是留長發最好看的男藝人。我不愛陳浩南,而更愛包文龍,哪怕他八婆,沒什么大本事,但文龍的魅力就在于這平凡的生活,在于他的溫暖,在于他有林貞烈。
她脾氣不太好,小心翼翼保護自己,她不是人見人愛的樣子,卻正中他命門。愛在于生活,在于點滴,在于陪伴,在于有你,我就笑。
好好的一個小假,大多浪費在了午夜喧鬧的酒吧里,最終還是沒能有期望的出行,有些事你越期望,就越失望。不過久而久之,也就還好,畢竟習慣成自然。有沒有那么一刻,你會十分討厭你自己?看看鏡子里的你,失敗

我小時候真的很嫌棄這部劇,覺得情節扯淡,鄭伊健長發油膩,女主不夠好看……
長大后的某一天突然發現:包文龍簡直完美,無論對愛情、家庭還是工作,態度都無可挑剔,跟文初并列我心中最愛tvb男角;林貞烈倔強又可愛;包太善良干練溫柔,是歷過生活艱辛的中年婦女最好的樣子,像女人四十里的蕭芳芳。
說實話,并不覺得這部劇好看,但非常喜歡里面的一些角色,他們那么真實而生活化,就像你的鄰居一樣。
愛屋及烏,我現在看到陳松伶還會?~$#

《笑看風云》這部劇我是在九八年去廣東打工時聽到同名歌曲《笑看風云》才知道的,一直想找時間看這部劇,但不知為何,直到去年這個時候才開始看的。可能是因為鄭少秋的《大時代》影響太過強大,所以這部劇才略顯遜色。我比較喜歡《大時代》的那種更加復雜又激烈的劇集。說實話看完這部劇時我卻沒有太大的感悟,我心想為何這樣一部不冷不熱的作品怎能稱之為經典?到底經典在何處?然而我抱著這樣的疑問又反復的細看了幾遍,果然經典的作品就是經典,是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情節跌宕!重溫笑看風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