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9420
《人生如戲》好看!但愿朋友都健康
羅杰·伊伯特于1942年6月18日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1967年他放棄了芝加哥大學的英語博士學位,入行寫影評,并于1975年獲得普利策評論獎。他在電視節目中開創的“拇指向上”的評定方式,成為影迷心目中影片的質量保障,《盜夢空間》的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就曾在2002年因為他的《失眠癥》獲得伊伯特“拇指向上”的肯定而激動萬分。
2000年,羅杰·伊伯特(右)與伍迪·艾倫在芝加哥大學聊電影。
影評人Dana Stevens收藏的伊伯特回復她的信函。
早報記者 沈祎
當地時間4月4日下午,美國著名影評家羅杰·伊伯特(Roger Ebert)因癌癥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歲。2002年,伊伯特被診斷得了甲狀腺惡性腫瘤,2003年,癌細胞轉移到唾液腺。在去世前兩天,他還在博客中寫到,自己因為癌癥復發,正在接受化療。羅杰·伊伯特的妻子Chaz Ebert周四向媒體表示,伊伯特在最后一刻很平靜,“他看著我們微笑,沒有掙扎,也沒有痛苦,他走得平靜而有尊嚴”。
“回頭電影院見”是他
留給影迷的最后一句話
我從未有如此的強烈感覺想寫一篇影評而且還是記錄片。但,和羅杰的影評相比, 這根本不能算作影評吧,應該只能算作一篇觀后感。
如果說以前的我對電影的熱情是空洞的,是無內涵的,但看完了這部影片,我覺得是徹底愛上了電影。如果你也在為自己愛電影愛的不夠深刻而反思,為自己看不懂電影而迷茫,再或者你根本不怎么了解電影;看完《人生如戲》,看完羅杰.伊伯特的一生,你將會被他對電影的熱情所感染,這種感覺你無法抗拒!它猶如驚雷,猶如巨浪,刺激著你每一個毛孔;你真的會愛上電影
《人生如戲》的開頭30分鐘并不怎么吸引人,作為一部講述已逝名人的紀錄片,導演并沒有采取常見的倒敘手法,而是采用了將羅杰·艾伯特在醫院的日子貫穿于其成長過程的非線性式敘述手法。直到40分鐘后,與友人合作開設電影專欄、50歲結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癥切除下巴、做一個無法“發聲”的影評人……看到這里,釋放出一個影評人對生活的樂觀和豁達的信號,淚目中,羅杰不完整笑臉一直充斥著屏幕。
人生如戲,戲如一個以語言吃飯的影評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無法發聲,戲如白人與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結合,戲如被赫爾佐格評價為電影戰士的完美主義者病倒后依然追夢。羅杰將自己的生活導演成了獨一無二的勵志電影,病倒后的他堅持完成了建立電影網站、出版影評、巡回演講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覺得自己可以放手離開。
而《人生如戲》中羅杰創造的一系列數據,本身就是向電影或曰所有電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證明:對25年間看過的上萬部電影寫出了6000余篇影評,在《偉大的電影》一書中推薦的100本電影
《人生如戲》的開頭30分鐘并不怎么吸引人,作為一部講述已逝名人的紀錄片,導演并沒有采取常見的倒敘手法,而是采用了將羅杰·艾伯特在醫院的日子貫穿于其成長過程的非線性式敘述手法。直到40分鐘后,與友人合作開設電影專欄、50歲結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癥切除下巴、做一個無法“發聲”的影評人……看到這里,釋放出一個影評人對生活的樂觀和豁達的信號,淚目中,羅杰不完整笑臉一直充斥著屏幕。
人生如戲,戲如一個以語言吃飯的影評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無法發聲,戲如白人與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結合,戲如被赫爾佐格評價為電影戰士的完美主義者病倒后依然追夢。羅杰將自己的生活導演成了獨一無二的勵志電影,病倒后的他堅持完成了建立電影網站、出版影評、巡回演講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覺得自己可以放手離開。
而《人生如戲》中羅杰創造的一系列數據,本身就是向電影或曰所有電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證明:對25年間看過的上萬部電影寫出了6000余篇影評,在《偉大的電影》一書中推薦的100本電影
《人生如戲》好看!但愿朋友都健康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