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謝草場地這次策劃的「母親影展2022」,以及嘉賓論壇請到了導演本人來參加映后交流。趁我還沒有忘記,趕緊記下來。
當我第一次看完片子發現片尾名單有林強老師的時候,我很驚訝,因為我完全沒有過于注意到配樂的存在,剛剛導演在交流時也談到了這點,她說她思考過日常生活應該會出現什么樣的配樂呢?就是想作出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今天放映時,我認真數了一下配樂出現的次數,大概出現了六次,分別是開頭和結尾,剩下的就是中間對話引發出的夢境描述,回憶童年,逃離家暴,重返故鄉

日常對話之后
食物 FOOD
食物在紀錄片里是如何出現的?是如何被對待的?黃的鏡頭告訴觀眾在女兒或者觀眾眼里長得像香腸的圓形切片可以是香腸,也可以不是,紅色切片另外兩邊是綠色的絲瓜,褐色的魚,色彩搭配很漂亮。黃認真地拍攝炒菜的過程、購買食材的過程,觀眾應該注意母親的牌友在打牌前說,先吃飯再打牌,不吃飯怎么可以打牌。接著鏡頭切向母親吃飯,那只盛著白色米飯的粉色小貓印花碗,當然可以解讀成母親的溫柔與可愛,給物品以特寫可以反映一種生活態度或者生活儀式。食物在這里不是欲望的表征
《日常對話》有感
偶然看了臺灣導演黃惠禎的《日常對話》感動不已,幾度落淚。
敬佩導演的勇氣,勇于坦誠面對自己受傷的過去,帶著一顆受傷的心去了解媽媽,去向媽媽追問“媽媽你愛不愛我”,去打破母女倆之間那無形的墻。
愛人是一種能力。導演媽媽是一個女同性戀者,所以她不愿意去面對自己在婚姻中生下的孩子,所以她和她的女朋友們說這兩個小孩是領養的;她的孩子對她來說是一個錯誤,如果可以重來,她寧愿一個人過,她沒有能力去愛她的孩子。不知道這是誰的錯誤,農村的環境,家暴的男人

因為是臺送奧的片子,就好奇看看。不得不說灣灣在人文情懷及人權關懷上比內陸強太多。同性、女權、家庭、暴力、底層社會等等,整部片子所觸碰的敏感點頗多,但很可惜每個點所涉及的深度卻不夠。讓我印象較深的是:母親的一個女友心疼地說道:“要是你媽媽不把那些錢花在女人身上,她就有套房子了,那些都是辛苦錢啊。”大致是這么個意思,她的表情和語氣讓我明白這應該就是真愛了吧,別的女友都在訴說母親如何說情話,如何買東西討她們歡心,唯獨她不是。另外往深處挖掘,母親身上矛盾之處太多

這是一部在2016金馬影展上觀眾票選時時高居第一的電影,而在大陸主流的電影網站上卻只有極少數人標記。
第一次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是在聞天祥老師的課上,他說這部電影很簡單,就是兩個人在家裡聊天,卻非常「猛」,大家一定要去看。
的確,故事的開頭,就是一個dv拍攝的小取景框,取景框裡拍攝者女兒問媽媽,自己結婚了之後她怎麼辦,媽媽本來冷漠的表情,突然迸發出一個詭異的大笑,她說「我去睡公園唄,反正有很多人都睡公園。」然後嘴角往下一撇,再然後,這哭泣的表情被離開替代。
這是一段破碎而冷漠的母女關係。當母親是一位同性戀者,你會作何反應?
不得不承認,這是令人驚訝又尷尬的問題。也是導演即女兒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我記得在前面的一個鏡頭中精準的捕捉到了這一個細節。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一個單純記錄母女關係的電影,片中說到,媽媽在外面打牌、交友的時間總是顯得比在家時快樂。鏡頭裡是媽媽在公園裡跟一群年齡相仿的老阿姨們吃飯,她夾起一塊涼拌過的黃瓜,吃了一半

日常對話:黃惠偵擔導,沒有誰能做到感同身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