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是我沒看過原著或者之前的作品)前半段讓我看的是如獲至寶,感覺不論是整體畫面感,還是演員的演技、口音和顏值都能打滿分。可是為什么他們開始抗日后就變成了一個…… 一條線是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歡樂喜劇,一條線是一個羅曼蒂克愛情故事。一直有一種他們可以各自修仙成功再聚首干一番大事的錯覺。觀看時的我從不舍得錯過任何一分鐘的認真觀看,到2.0倍速的快速瀏覽,到我現在只想看下集預告的了解情節。我真的想過一陣兒再看后半部分,因為這樣我可以當兩個劇來看,應該會更好一點。
但是演員確實很喜歡
寫正文時先放一段網易云看到的一段觸動我心的評論: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
只有痛哭。
初初看《臺灣往事》是被臺灣二字吸引。本人并非什么精通歷史的人,除了課本,只是偶與爺爺或父輩交談中得知戰爭年代的一二事。這些零碎的故事中,也極少關于臺灣。我生活在廣東,毗鄰福建。祖上從北方到福建,再到廣東,一部分人也到了臺灣。
前些年臺灣的姑母回來做生意

這個國產劇導演不走心,演員演技也差,我覺得應該是7分往下走,無論是劇情還是特效,我覺得都是只能騙5歲小朋友的水準,例如,其中有一個劇情是男主在槍林彈雨之中站著沖進戰場,不僅毫發無傷,后面趴著的人倒是死了不少,而且還能大聲叫出來,意思是他的聲音比槍聲還大,那不是一蹲大炮是什么,說別打了,別打了,打什么打,你們打的都是一些婦孺,我就搞不懂了,打仗的時候槍這種玩意兒抗戰前期都是稀缺物資,怎么軍隊都不能人手一把,這些婦孺還能有這么多支槍?而且,男主的衣服像是天天都是洗過的一樣
故事開始于大陸全面抗戰以前,從海峽對岸那塊小小土地上幾個普通中國家庭的境遇道出那段歷史,角度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戰爭年代每個人的痛苦掙扎和無奈……非常熱血,劇情很棒,歷史刻苦銘心,很生氣,一周沒看日劇了。劇中日語和臺灣普通話都很好聽加分,演員很專業。劉以豪小哥哥應該能吸引很多90后吧

看到第四集,溜了溜了。
首先,不喜歡拍攝亂用長鏡頭,還有那個……為了突出人物,鏡頭360度旋轉對著演員拍攝的(專業說法不懂),看著頭是暈的(具體見張書豪去到臺北發現他哥哥不在銀行工作然后和他哥哥吵架的那個情節)。所有人物近景的畫面感也很不好,人頭占了二分之一,美感度很低。打光也沒有美感,比如說老宅子里吃飯,民國時期的舊宅子,不能像現代劇家里裝吊燈一樣的用光。這部劇里吃飯的那個情節,大晚上的,要么四面都是光亮得晃眼,要么頂頭得光照得頭發顏色都變了。
故事推進得不和情理的慢

【臺灣往事】意外驚喜!是歷史,民族,理想還有連接兩岸的紐帶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