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問:說到《同義詞》中Yoav這個角色,《教師》里的孩子也叫Yoav。您是想把這兩部電影聯系起來嗎?
[教師]
拉皮德:姑且說是同一個人——《教師》里的孩子長大了,不再寫詩,高中畢業了去參軍,這就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但也可以說這兩個人物是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下同樣的性情中人。設想一下,《同義詞》中Yoav決定再也不說希伯來語是非常戲劇性的,因為他有語言天賦,但他現在不許自己使用這些詞語。
所以也許在5歲時他放棄了詩歌,在22歲時他放棄了語言

本以為是民族主義懷鄉癥的老調重彈,例如語言即國家之類的陳詞濫調,特別是片頭資助方名單出現了以色列文化與體育部等官方機構,更讓我誤以為本片是在為當代猶太復國主義張目。然而,未曾想影片最后涉入了復雜的歷史漩渦中。換言之,這是一部現代猶太人史的縮影。
從法國大革命給予猶太人公民權,到德雷福斯事件、1905年的政教分離國策,再到二戰期間東歐猶太人或離鄉或被屠殺,再到猶太復國主義者建立以色列并與周遭國家發生數次戰爭,期間,意第緒語被貶為劣等語言,意第緒語文化消亡

繼戛納金棕櫚電影《寄生蟲》火爆影迷圈后,我們終于又等到非常“大”尺度的柏林金熊之作《同義詞》。但如果你只是沖著男主角的下半身看,肯定會錯過很多更深層的驚喜。
巧合的是,《同義詞》和《寄生蟲》這兩部電影都有著非常強烈的當代寓言性。因此,難免有影迷猜測,或許今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大獎,也有可能誕生這樣一部時髦的爆款。
回望年初的柏林電影節,《同義詞》在歐容《感謝上帝》、王小帥《地久天長》等一眾強敵的“包圍”下脫穎而出,收獲場刊最高分3.0,并一舉奪得金熊大獎

He daren't to look up the sky, he daren’t to see the same one.
Nomadism

本文以《 柏林金熊獎獲獎影片〈同義詞〉:如何逃避“以色列式命運” 》為題發表于澎湃。嚴禁在任何平臺以任何形式轉載。
13日下午,離《同義詞》(Synonymes)在柏林電影節的世界首映還有幾個小時,我在凱悅酒店的走廊里遇見飾演女一號的露易絲·舍維洛特(Louise Chevillotte,成名作是2017年加瑞爾的《一日情人》)。影片媒體場反應兩極化,前一天晚上的日報場至少有一半人中途退場。舍維洛特說:“太棒了,這才是藝術。”看了幾天國內春節檔為打分撕得你死我活的鬧劇,我一時有些不知所措。

“同義詞”上海電影節專訪:與拉皮德的車上對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