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潮汕人,是沒辦法做到不帶家鄉濾鏡去看這部紀錄片的。
雖然經常自嘲不像潮汕人,但直到看了這部紀錄片,才意識到自己就像個“家鄉的過客”。每年匆匆回家,待上那么五六天,就又奔赴廣深,這些熟悉的食物,竟有好幾年沒有嘗到了。
對家鄉味道,除了牽動味蕾的腸粉和鹵鵝,似乎就沒有其他的印象了(相信我,五天里幾乎頓頓都是鹵鵝也絕對會讓你發瘋)。
但在這部紀錄片里,所有記憶深處的味道又復蘇了。
很多習以為常的食物,在細細了解后又陌生化。生蠔、薄殼、魚飯

1.牛肉丸。2.魚飯。竹篾編織籠屜,盛滿海鮮,用海鹽蒸制海鮮的統稱。3.腐乳餅。依次包含白肉、熟果仁、蒜末、白酒、腐乳。傳統腐乳餅和酥皮腐乳餅,趁熱即食風味更加獨特。4.生腌膏蟹。5.擂茶。新茶加薄荷、茴香、時令青菜等一起炒制,加芝麻、花生等研磨成糊狀,加熱水沖泡,可與炒米、其他配菜一起食用。茶香焗明蝦、鮮茶泡魷魚。鳳凰單叢茶。6. 鹵水:南姜味道復雜、辣中帶甜,是潮汕鹵水獨特風味的重要標志。廣西防城港的八角、越南清化的肉桂、云南騰沖的草果、陜西韓城的花椒。鹵鵝、鹵鵝腸、鹵鴨掌

言簡意賅,切中題眼,尋找風味最初的地方……
文題相符越來越難以看到的現在,看到一個有一說一,不煽情,不上升,不渲染,甚至會給人一種太干的感覺得紀錄片,真的讓人愛不釋手。
雖然圖標是某訊,但是片頭卻又有著奶飛的標記,是的,估計當初國內上線平臺在那里,但是明顯的奶飛也購買了其播放權,明顯的挺有牌面的對吧。
每一集10-13分鐘不等,真的是自己對于美食類紀錄片最舒服的體量長度,既可以讓自己講述的內容言之有物,又杜絕的“口是心非”的使用美食做借口講些其他有的沒的,自己不是說那樣的不好

(本文首發于公眾號 K社 歡迎聯系授權轉載)
溫馨提示:
如果此時此刻您手邊沒點能墊吧墊吧嘴的東西,本文可能對您造成較大傷害,伴隨口水泛濫,肚皮咕咕叫等癥狀,請三思而后行,慎點慎點!
因為人人敬愛的導演界老饕,每次出手必能讓觀眾饞得打滾的那位陳曉卿,又搞事了!
他來了,請閉嘴。
《風味原產地?潮汕》
這次,陳導把目光焦距在了獨特美味的原產地——潮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界的特產形成了人們的口味偏差,甚至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們的性格。

牛肉丸,菜浦,魚丸,腐乳餅,豆瓣蘸醬,生腌蟹,雷茶,鹵鵝,薄殼,粿品,南澳紫菜,牛肉火鍋,生蠔,愛上一座城市從愛上她的食物開始。
第一幅圖為什么是這一張不是食物的圖片,因為看到了兩個大煙囪,已經在那里待了兩年了。
牛肉丸,千錘百煉后肉質勁道很足,作為粿條湯的點睛之筆最好。
可能富呈合的牛肉丸比較好吧,路過的時候排的隊挺長的。
清蒸魚,不加任何調料,肉質鮮嫩可口。
腐乳餅,這個好像沒吃過,也許是吃過給忘了。算是絕佳的茶配,不過我一般喜歡茶配花生米。(2019.11.25

【風味原產地·潮汕】【筆記】大味至淡,韻味深遠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