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月前看的生肉,快結尾的時候哭的快瞎了,也許是因為第一次看漸凍人題材的電影,但我想主要還是因為她們來越發升溫的情感,以及到最后爆發,雖然有些詞兒沒有聽懂,但還是哭了。
發現人和人之間的情感真的很奇妙,也運用孫燕姿的一句歌詞:“是誰給感覺起了名字。”,因為看完了哭完了我也沒能分辨她們之間的情感到底是什么,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啊,想到就覺得人和人之間的感覺越發奇妙,如果真的想分辨那我分不出。哦,又要說是信任了,恩當然有信任,可是信任只是一部分,因為每種感情都包含信任。所以很奇妙,電影很棒。
看到有個豆友說是女版《觸不可及》,可是我覺得這沒法比較,首先法國人和美國人的性格已經千差萬別了,但是說道《觸不可及》有一點加分的就是音樂,正片的高潮就是跟著音樂跌宕起伏,可是你再看看《You are not you》,你再相比一下就會發現平淡很多,可是在情感的描述上卻更加詳細,在每個演員的表情上的特寫每一滴眼淚都非常細致,而《觸不可及》卻沒有這么多,但我更喜歡《觸不可及》。
永遠都會有一幕是goodbye time

對漸凍(ALS)人,這些年只是那個挑戰冰桶的接力游戲,讓這個奇怪又殘酷的并進入到了非特定人群的視野。但我懷疑,大眾在饒有趣味地以看游戲的心態看那些響當當的人物之余,真正對ALS這個病及病人的關注會有多少呢?
這電影是沖著希拉里斯萬克去的。
說真,作為一部電影,它并非那么“好看”,比起斯萬克以往眾多佳作,也并不那么好。但里面展現的ALS病癥及漸凍人所承受的痛苦,值得關注。
在醫學上,有“ALS是絕癥中的絕癥”的說法。我不清楚其他眾多絕癥都是怎樣的,但這說法某種意義上說明ALS確實恐怖且殘酷。這并非說它單向發展,沒有任何可逆的可能,也并不是因為發病后只有3-5年存活期,而是病人能一直神智清醒地目睹自己的死亡過程,并以一種強烈的方式結束:呼吸衰竭。這不難想象這種方式的痛苦,如果實在想象不到,那隨便找個塑料袋將自己的頭罩住,不用1分鐘就能感受到漸凍人死亡的瞬間。
這場電影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懸念的故事。看點就在于失去生命之前,還有什么會失去,比如家人、比如婚姻,比如朋友,比如尊嚴。

這個夏天,“ALS冰桶挑戰賽”這項公益活動風靡世界,讓我們見識到N多科技界大佬、體育界名人、娛樂圈明星的接力挑戰,這個全球性的公益活動讓大家重視漸凍人,如今這項活動也銷聲匿跡了,但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再關注「漸凍人」。希望愛與關懷能持續擴散,他們需要的是持續的關注和幫助。
由兩屆奧斯卡影后希拉里?斯萬克主演的電影《溫暖漸凍心》講述患有ALS的凱特,遇上一位略不著調的護工瑞貝卡,看似不搭對的二人,建立深厚友情。和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一樣的套路,但又有別樣的感動,逐步刻畫漸凍病患者的心路歷程。當鋼琴師不能再彈奏鋼琴,在被病魔侵襲,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將會怎樣面對自己的戀人以及家人呢?
看到電影中凱特最后彌留之際,基本上都不能呼吸,真心讓人心疼,好好的一個人就這樣枯萎了。這個疾病真的很可怕,幸而我們的女主角有一個好朋友一路陪伴。這個一開始濫交酗酒的女孩兒畫著頹廢的煙熏妝,很不討喜,可是凱特對她卻極度寬容,就這樣,兩個女人的友誼開始了。圣誕,瑞貝卡的母親說的那段話確實傷人

當我有任何不爽的時候,我總是不會直接說不想,會擺出一副臭臉,做事開始變得很不耐煩,雖然還是在做,但是做事情的態度好像是我這是在憐憫你,看我對你好吧。
對待病人如果是這種態度,把照顧病人當做一種義務,病人一定會覺得超級不開心。所以看這部片子時候我覺得丈夫還是很盡責的,如果是我,可能這樣都做不到。但是看完后,我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變。病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照顧,不應該被當做拖累,那樣他們會很不開心。要發自內心還是去欣賞他們,重視他們,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片尾Bec 終于唱了一首歌,這是其中一句歌詞。
算是Bec自己對人生一個階段的總結吧。她的生活因為Kate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也漸漸找到了自己。
ALS和重癥肌無力有些癥狀比較相似,比如吞咽困難,發音含糊,嚴重都需要呼吸機維持生命,但是肌無力可以控制,ALS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 我媽前幾年患上肌無力,最嚴重的時候上眼瞼下垂,嘴有點歪容易流口水,吞東西困難,走幾步就特別累……提這個只是想說,希拉里斯萬克的表演真的超級棒,她下垂的嘴角,從電影開始到電影結束的四種嗓音,手指難以伸展開來

開頭就讓我平靜下來,一個半小時中感受到歡笑 淚水 不甘 掙扎 ,直到接受了死亡而活著,沒有奇跡,沒有意外,很普通很真實,一個漸凍人的結局.淚流不止.

《溫暖漸凍心》接受了死亡而活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