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89852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爆款!專門跑到京都cos道長
佛學太過龐雜,我沒真正讀過什么佛經,只寥寥的看過幾本佛學的科普書,類如《佛祖都說了些什么》、《思辨的禪趣》、《佛學是真的》,以及一些雜文碎字的只言片語,每當我讀到關于佛的,我都會把對佛的理解進行核實更新,于是我心里大概有了一個我理解的佛法。
真正覺悟了的佛會做什么?會不吃不喝打坐至圓寂,因為一切皆空,就連吃飯的動念也是虛妄的。
那為什么入了佛門的人要修行?因為剛入佛門,你只是粗淺的理解佛的核心思想,并沒有滲透入你的骨髓,所以你雖然表面上明白諸行無常
先把短評貼一下。
半年前嘗試看了一下,安靜祥和,沒有有趣的故事、沒有激烈的火花,有的只是娓娓道來,完全看不進,棄之。
這兩天忽然想到這個節目,再次嘗試,一模一樣的節目,居然看得津津有味。
小時候不愛吃香菇,長大后有一天忽然愛吃了且持續喜歡。
這大概率就是一種緣分,時間不到不必強求,在合適的時間接受即可,無需抗拒。
道長所宣揚的獨立思考及反思精神每每聽到都會有一種哇!哇!哇!的感覺。
好想下載保存下來啊,總覺得以后會看不到了,是我想太多嗎?
本期中道長通過分析《狂人日記》這篇現代白話文小說,為我們展現了一位文壇巨匠—魯迅的思想及創作狀態。
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有兩個點讓我印象深刻,道長說魯迅先生認為中國大眾之所以沉默,有三個原因:一是勞苦大眾長期處于等級社會中,已經適應了這種被壓迫的狀態;二是在社會中,大家被隔開,類似原子化,同理心差,難以感受他人的痛苦,只能感受自己痛苦;三是文藝小說美化現實,沒有批判,大團圓結局來誤導大眾,逃避真實的問題,以求心理安慰。正是上述原因導致了底層民眾精神上的麻木不仁
讀文字時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個跳舞女子的石像,左肘抬起右手垂膝、身材姣好舞姿優美,可以想象當年大唐盛世真的有那么一位技藝精湛的舞女在王公貴族的廳堂中翩翩跳躍,這樣的石像很常見,以至于沒有年代沒有名字,我的問題是這樣的舞女算不算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她留下了一個跳舞的姿態,但又有誰知道那石像是她呢?那石像只是她這樣人的一個代表。同樣的,留有名字又怎樣呢,就算是自己沒白活嗎?其實都是白活,只不過認為不是白活比認為是白活可以讓你活的更舒服點。
目建連是佛陀最開始的十大弟子之一
一千零一夜——狂人日記
有關作者:
1. 37歲的魯迅 ,作為公務員心灰意冷,很奇怪地寫了一篇小說。
2. 錢玄同請魯迅給《新青年》供稿。魯迅說,在一個沒有窗的鐵房子里昏睡,最終會死去的人,他們不可能逃出去。把他們叫醒,豈不是更痛苦。錢答道: 你又怎么知道未來不會有人能砸開這個鐵屋子呢?魯迅認為錢玄同說的也有些道理,就決定寫些東西。這就是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有人認為是第一篇現代小說的來歷。
3. 魯迅選擇以一種當時不入流的小說雜文作為挑戰主流文體(詩文)的方式。
《文學改良:中國的歷史從此分成兩截》
1917年1月1日,胡適發表了文學改良。前后歷時5年,終將中國歷史分成兩截(文言文/白話文)。為何白話文會成為種趨勢?首先,他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結果,其次,現代國家動員的需要(部隊動員)。為何要以白話文替代文言文?胡適給出了三個理由:①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白話文;(佛經譯文)②世界通例,中國也不例外;(但丁-神曲-意大利文、馬丁路德-圣經-德語)③更清晰得表達出寫作者感情和思想。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的時候只有26歲,放在現在就是90后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爆款!專門跑到京都cos道長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