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盜夢空間》/《駭客帝國》有類似的現實/虛擬的主題,但是大衛·柯南伯格在《感官游戲》表現虛幻的手法是完全不同的。
就比如說,《駭客帝國》以計算機軟體為虛擬的載體,強調的是科技未來感。《盜夢空間》的虛擬世界是夢境,強調的是光怪陸離的幻境。這兩者都沒有從生物性出發強調人和虛擬的聯系。
但是在《感官游戲》中,人進入虛擬的方式是完全生物的:每個人都在脊柱注射了一個生物插孔,而造夢的“機械”本質上是變種的生物,由臍帶聯系著人和生物的體液,人的精力被這個變種生物吸收用于制造游戲

(文/鬼腳七)
2010年,一部[盜夢空間]橫空出世,不僅成為年度熱門,更成為幾乎所有復雜敘事和燒腦大片的代名詞,然而,所有的類型片都是從特定規律中的不斷演變而來,[盜夢空間]的登峰造極也是站在大量前作的基礎之上,大衛·柯南伯格的[感官游戲]也正是其中一部。
盜夢的其他方式
關于“夢”的故事從來就是電影史上的常客,早在20年代的先鋒電影時期,杜拉克的名作[微笑的布迪夫人]就已經在夢境和現實之間開始玩起了相互影射的形式游戲,加之在弗洛伊德理論中鍍上的金身,夢境電影自覺地擔負起了挖掘人們內心空間的神圣任務。進入最近二三十以來,原來傳統的題材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除了更加花俏的技術和逼真的視效以外,夢境電影的主題也不可避免地“現代化”了,現代社會的僵化,人和人的緊張關系,科技的過度發展,以及現代主義的重要命題——人的異化,都越來越多地出現這這一本來就具有強烈超現實色彩的電影題材中,無論是今敏那部被公認為是“原版[盜夢空間]”的[紅辣椒],還是翻拍自西班牙的[香草的天空]

大衛柯南伯克不愧是神經病中的神經病!如果《異次元駭客》《黑客帝國》側重于描寫虛擬現實,《穆赫蘭道》側重于夢境分析,《感官游戲》則是一部混合的虛擬現實和夢境分析的電影作品。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懂這部電影,也許大多觀點認為的是粗糙惡心,但個人認為這是最最荒誕也最最貼近夢境的電影。
整個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正常!
使用的武器,電腦元件,解剖所謂的生物元件,見到的生物,吃的實物。。甚至對白。。人物身份扮演,都是那么荒誕怪異。。
我們對世界的了解,無非是通過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
如果我們的感官完全被控制,即我們雖然可以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這個世界,但我們卻與真正的世界隔絕。
如果這樣定義完全虛擬,即我們一直處在虛擬世界中,不知真正的現實為何物。
在這樣的一個虛擬世界中,我們會感到餓,感到疼,感到累,是一種真實夢境狀態,如果在現實中沒有外物觸發,我們將永遠活在這樣一個虛擬世界,直到死去。
在現實在我們之所以可以肯定虛擬世界的東西不是真的,是因為我們接觸過現實,清楚的明白虛擬與現實的區別。

最后應該還是在游戲空間里,如果是現實世界的話就會出現一些疑點,首先地點是在破舊的教堂,窗外是晚上而且在下暴雨,測試游戲不會遠在這樣的天氣和時間,就算是游戲歷時很久也不會選在這樣的地點,在游戲公司總部的話怎么都要更合適一些。而且情侶不會帶狗來參加測試更不用說把藏槍的狗交給工作人員照顧,而且游戲還沒面世設計者就被仇視(雖然具體的背景沒有介紹),的確說不大過去,設計者被殺時眾人的反應和游戲空間中驚人的相似(雖然被這種突然的反差鎮住了),種種疑點都給人不實感。
當然
無意中看到感官游戲的片段介紹,被那片段中的從未有過的表達視覺方式所吸引(只是中餐館組裝槍的部分),去年夏天我們迎來了一個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題材,未來游戲與現實的故事,當時看了不少同類型的影片,頭號玩家、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黑鏡、后來還有有愛死和機器人之證人等等、看了這些片讓我思考一個問題,從什么角度構建一個多大世界觀與影片投資成正比。如果資金充裕我們可以構建天馬行空像頭號玩家那樣,但如果是一個短片呢沒有那么高的成本呢?當時因為各方愿意我沒有深究這個事情

不知道發現沒有,在揭曉一切都是游戲之前,你仔細觀察裘德洛是沒有胡子的,顯得比較女性化。而結局揭曉真相的時候,裘德洛是有胡子的,而且顯得更像男性。為什么?不知道你仔細觀察那個驅動器的時候會不會好奇為什么是一個活物。注意里面有個情節是裘德洛問女主角身上有個插口也就是身上有個洞會不會有細菌,女主角張了嘴表示人身上有洞并不奇怪,但是其實真的只有嘴這個器官是我們身體的一個洞嗎?沒錯,女性身體上也有一個器官也符合這個要求

感官游戲:i believed i saw sayid from LOST in it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