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是革命的。
近代以來,從捻軍到義和團到“華北治安戰”再到解放,哪個離得開我們晉冀魯豫的健兒?
就算回到古代,我們華北也是造反的沃土,尚武的家園。漢末起義,一個叫王郎的也揭竿而起。其實“王郎”根本就不是名字,“郎”是對男子的稱呼,可見他就是一個爹娘連名字都沒給起的農家子弟。雖然這次起義就像曇花一現,但“王郎村”這個名字就叫開了,“王郎城”的斷壁殘垣也留到了今天,好像永遠在提醒著地主老財們一樣。
燕趙的游俠就不說了。其實統稱燕趙并不準確。大抵以滹沱河為界,以南繁華之氣多

98年生人,談一談這個小時候和爺爺一塊看的電影。
當時電視還是飛利浦,有時還會用DVD,放光碟看,也會有各個村的露天電影院,放這個豫劇。條件艱苦,對這個電影還是印象挺深刻的。
首先其人物塑造就很立體,展現了當代人的精神面貌。其次劇情也是很完整的,而且人物矛盾沖突明顯,雖說銀環媽牙尖嘴利,和女兒起了很大的沖突,但走的時候還是給了銀環5塊錢,早知道,那個年代5塊錢可是不小的金額,一個小小細節,就足以體現人物性格。
而且,由于這部電影是由話劇改編的,人物的一個動作表演

90年代初,那時候還是錄像機的時代。我家沒有錄像機,因為太貴。但是我家買了一臺錄音機,磁帶的。家里買了幾盒磁帶,有兒歌的,流行歌曲的,還有兩盤是豫劇《朝陽溝》。
爸爸媽媽對朝陽溝癡迷到什么程度?家里每天就循環播放這兩盤磁帶,每天都能聽好幾遍,一年就能聽個1000遍吧,以至于我這個小孩子都學會了唱豫劇。此后很多年,我離家的日子,不再聽朝陽溝了,20年后,我還是能輕易地哼出朝陽溝的唱段來。
作為北方中原地區最接地氣的民間文化之一,豫劇的輝煌與高峰期已經不再。小時候村里的露天黑白電影已經在記憶里變的很模糊,老家春節的廟會上還有戲臺和豫劇,已經觀者寥寥。就像很多失傳或者斷層的傳統文化一樣,現在的年輕人的娛樂生活已經豐富到連點擊戲曲視頻的幾率都少的可憐,更別說關心傳統戲曲了。《朝陽溝》作為最具豫劇代表性的影視作品之一,對于上一代人的影響幾乎是家喻戶曉,但對80后90后來說,聽說過影片名字已屬不易。這部50多年前的藝術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農村、城市“”,一直到現在也算是不過時的創作主題。

口碑不衰的愛情片 《朝陽溝》里的拴保,其實是一個藏得很深的大情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