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早期菲利普·洛瑞家族作品之一,《晨光正好》充滿了極其特殊的版本風格、浪漫詩意的畫面與穿插在故事中的憂郁情緒,充分體現了法國電影的浪漫主義特點。
電影的情節以蒙特拉爾出生的萊蒙為中心,講述了他從一個無家可歸的破碎男孩走向成長與完善的過程,通過萊蒙發展上演了一出充滿愛與勇氣的世紀之劇,既有了一段生命的追求,也有母性的呼喚。一段困難的家庭小說,記載了蒙特拉爾小伙子摒棄被現實足夠考驗的懵懂、天真,向著擁抱的未來勇敢的探尋,發現了也許不斷重新調整路程

“這些書好像比養老院里的那個人更像他本人。”
聽到這里忍不住哭了。
我作為一個25歲的健全的年輕人,總覺得軀體的生活是一種負擔。
隨著父母身體逐漸不如意,我開始意識到我當年發的這段話有多么幼稚。看完電影更是感受到自己作為理想主義者的一些消極態度。
如果我不能擁有感知世界的身體了,我的靈魂又如何存在。

C’est la vie
一位年事已高的大學哲學教授,患上了本森綜合癥,先是視覺退化,后來是空間感缺失,到最后生活自理能力一點點喪失。在前妻、女兒們和伴侶的安排下,他離開了采光綠化很棒、客廳四周都是書墻的巴黎公寓,先后輾轉住進喧囂的醫院、兩個私立機構,最后終于住進了女兒看好、但一直沒有床位的那間養老院。這期間,他背駝了,聽到舒伯特會覺得已經不適合自己,因為不想勾起痛苦的記憶而認不得前妻,心心念念的伴侶也只在他搬進體面的養老院時來看了一眼

父親是哲學教授,導演之前的《 將來的事》主角也是一個哲學老師。
片子進程大半,你才能知曉父親狀態(不是失智)。而導演將這場疾病的隱喻,符號的能指所指關系,通過人物、劇情去鋪展。這對我,是個新鮮的敘事構建法。
1.疾病的隱喻。
父親所患伯森綜合癥,神經衰退以及視神經疾病:所見與所見之物的關聯失去了,不僅喪失了閱讀能力,也喪失了空間辨認、時間維度。支持世界的基礎框架坍塌了。
第一場戲,女兒教父親開門,即指認關聯,搭建空間。第二場,也是指認———第一次入院,女兒給父親糾錯

【晨光正好】帕斯卡爾·格雷戈里領演,她裸露著,展現著女性本真的欲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