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物、畫面營造出的虛幻哀傷之美
《蟲師》也處處體現著傳統日本美學的“物哀”和“幽玄”的審美趣味。這體現在畫面、音樂、旁白、配音和鏡頭切換的各個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業動畫電影,《蟲師》畫面明快簡潔,樸素淡雅、畫風流暢,設定在傳統日本社會背景下的畫面處處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趣味。風景、人物造型,畫面都是傳統日本的:青翠欲滴的山,樹木和溪流河谷、日式的建筑,除了主角之外都穿著傳統日本服飾的人物,似乎處于江戶時代。平淡的畫面,處處滲透著一種與人生世事相聯系的感嘆與悲傷

蟲師鈴之滴講述的是一個女孩被選為山主在山林里孤獨地生活,直到蟲師出現找回人之心的故事。
一切從鈴聲開始,最后也從鈴聲處結束。
女主人公的兄長兒時在山中聽到一段非常好聽的鈴聲,然后十個月后她的妹妹降生了,身上長滿草。
他的妹妹被選為山主,所以她一出聲身上就長了草。女孩慢慢長大,然后聽從呼喚一個人在山里生活,直到蟲師出現。
女孩幾乎忘記了自己作為人類的存在,蟲師使她知道她是人類,隨后被其兄長找到回家,找回了人之心,但也因為有人之心,她被“法則”拋棄了,最后只能回歸生命的本源
本片是蟲師的特別篇。
曾經在豆瓣上看到過有人推薦《蟲師》這本動漫作品,評價挺高的。但是我看本劇是有一點無感,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整個故事的脈絡,因此搞不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只能單純地看出來,主要講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因此建議還是要去看下主劇再來看這種SP,不然很容易對主劇也產生不好的觀感哦!
最后,我突然想起,關于自然與人的關系的節目,我們似乎拍得有點少。這些年,最多的還是抗日劇、國內戰爭劇、玄幻劇、都市言情劇,好多啊。
人與自然,就只有兩部《風味人間》、《舌尖上的中國》

女孩兒茅自出生起就被“法則”選為大山的主人。哥哥帶她進山,她領著哥哥找到長著更多蘑菇的地方;兄妹倆在大山中迷路,她帶哥哥在藤蔓密布處找一條回家的路。
她是與眾不同的,家里人怎么一直覺得她就是一個普通的人類女孩兒呢?哪個人類幼崽一出生頭上就長著草?
也許是心里不愿意承認吧,對于人以外的靈異,他們是排斥的。當蟲師告訴哥哥茅的身份,哥哥否認說不可能是“那個東西”。怎么會用“那個東西”來指稱人與自然與法則間的靈媒呢。其實“大山的主人”,是高于人的存在吧。
女孩茅第一次做山的主人

此片最大的特點便是安靜又悲傷
人性是不會輕易被磨滅的。開頭的茅與其說是人,更像是有著人類外殼的蟲,但即便如此,人還是人。人擁有“奇怪”的智慧與內心,即便是逐漸被磨滅人性,與大山合為一體,成為了樹木,野獸,蟲,魚,體驗過無數的生與死,但也會因為一點點的“光芒”而被喚醒,與親人再次相見,回想起幼年的情景,恢復人性。人生因人性所在而多姿多彩 各不相同,有幸福的(有著疼愛自己的哥哥,關心自己的父母與弟弟,同樣愛著自己家人的茅是如此幸福過)、有悲傷的(失去妹妹的哥哥這些年的痛苦

“蟲師 鈴之滴”需要靜下心來看的一部動漫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