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13960
【非常公民】經典必看!真是頹勢盡現的片子
相比陳道明版更注重史實敘述,這一版更注重情感線,劇本很細膩,黃子華的演繹也超出了期待。尤其是譚玉齡死的那一幕,溥儀從大廳外面進來看到譚玉齡的尸體,那幾秒克制的情緒里有不相信、震驚、心痛,之后情緒爆發的哽咽,轉換得非常流暢。
但在劇情和人設上仍有硬傷,婉容和文秀微妙的關系、文秀態度的轉變都很生硬;譚玉齡被塑造成了傻白甜,其實魅力遠遠小于歷史上那個堅韌乖巧勸說溥儀反對日本人的女性;李玉琴的人設更是用力過猛,本來不過是一個來自普通家庭的中學生
我個人不喜歡這種基調的電視,太壓抑了。如果是早知道,可能不會看。
當時是電視播,剛好是婉容在教堂的戲,說著嫁給皇上的事情,一副進步青年的樣子。我自己腦補了先婚后愛,霸道皇上愛上我的戲碼,于是追了下去。是,我知道我膚淺,感謝我的膚淺腦洞,遇到了如此優秀的電視劇。
整部電視劇基調壓抑而悲涼,電視劇圍繞著末代皇帝溥儀由皇帝到一個普通公民的悲涼一生。看的時候,不知道說什么,就是壓抑,無奈,心疼但是毫無辦法,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無力感。
看的時候一個演員都不認識,覺得他們就是角色
之前看了10集實在不忍心看下去,這不是一部可以看到任何精神依托的劇,里面也沒有英明神武,暗戰交鋒,它只對一個悲劇人物娓娓道來,而這個人物還是子華演···據知大多數人同我一樣不忍心看下去的,但子華20年棟篤笑娛樂圈血肉史2很鄭重的介紹著這部子華認為他最打破地心引力的角色,于是硬著頭皮看下來
看到中間十幾集時候你已經看不到子華或者子華以往的音容相貌,看到的就是軟弱窩囊,被各種勢力綁架各種政治立場角力的犧牲品,同時又逃不出自身的劣根性的溥儀,這個復雜的符號般的人物。子華的演技有口皆碑無需贅言,但當年這部戲“唔收得”,可是看過的人都兩個說法:1很好看;2溥儀是黃子華演得?!
這個評語我看作是肯定了,個么點解“唔收得“?黃生在《娛2》里有他超凡自嘲的解釋,但我卻覺得貌似片子剪得很成問題,前半部分經常出現欲言又止突然轉到下一場沒過渡不說該有配樂的時候只是換了分鏡···對很多人物及特殊歷史背景環境地點不交代清楚的不負責任態度都造成前半部分殘缺般的囧狀,基本是在靠男主女主的演技撐場
剛看過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所以轉過頭來補這部劇,據說很經典。我剛看了開頭,真的很好奇,青年的皇帝,尚且還很有活力和想法,青年蔣雯麗飾演的婉容,此時仍然是活潑嬌俏(盡管蔣雯麗年輕的時候長得就有點顯老,但是演技上都沒得說),我真的不懂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讓他們以那樣的悲劇而告終。一開始也很奇怪,明明文繡看起來傳統溫順,而婉容是接受過西式教育,很是開放活潑,可為什么天提前跳出火坑的卻是文繡,而婉容卻一輩子跳不出來。
看到第5集的時候
這部劇看了不止一遍,因為黃子華。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這次看了后卻有好強的感覺想要寫點東西。
這是一部很好很客觀的電視劇。燃起了我對那段歷史,那個人的好奇心,我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的想要去了解一個歷史人物。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黃子華的因素,但是我在看的時候,分明又忘記那個演員叫黃子華。
在以前對溥儀的記憶里,他是末代皇帝,是傀儡,是叛徒。他懦弱,無能,軟弱。這些就是我對他僅有的,所有的印象。但是看完非公后,我發現,這個皇帝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也有很多無奈和身不由己,我甚至覺得,他是值得同情的。
他的出生就注定是場悲劇。在那個風雨飄渺的中國,在那個新舊交替的時期,任何人被冠上所謂封建皇帝的頭銜,都只能是一場悲劇。他也有過奢靡不羈的童年和少年,他也幻想過,就算權力不在,就這樣無憂無慮在紫禁城里面過一輩子自己的小日子,又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只可惜,歷史的腳步永遠在向前,下一個明天永遠沒人知道。當他被逐出自己的家門,他不知道要去哪里
溥儀,我中華大地上的末代皇帝,很難不說,他的誕生,就是一個悲劇的存在。是一個人的悲劇,一個人生的悲劇,一個王朝的悲劇,一個國家的悲劇,一個時代的悲劇,總之,一句話,“時勢造英雄”,而英雄,注定只能寄托于“時勢”罷了。
從旭日東升的清王朝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到民主革命的國民政府的剪除辮子,同一個王朝,卻在這短短200年間,經歷了從強悍異族入侵,到飽受異族欺凌,壓迫國人,賣國求榮,劣跡斑斑,傷痕累累,可怒可恨,可悲可憐,好氣好笑,冰火兩重天的角色轉換。也許原先勤奮好學,英勇無畏的優勢,在位置的逆轉之后,也難以逃脫朝代興衰更替的輪回規律,可誰又能保證,末代的皇帝們如生在王朝盛世之下,不會是一個表現優秀的“船長”呢。同樣,那些開朝的英明祖先們,即使是能來到王朝的末代,恐怕也難再力挽這時代的狂瀾了吧。
溥儀作為一個古老帝國,封建王朝的尾巴,一時難以認清時局也是無可厚非。接下來的投日舉動,是無可奈何地一錯再錯。五年的蘇聯牢獄生活和近十年的改造,竟也能將一個從小受到帝制教育深刻影響的人物
【非常公民】經典必看!真是頹勢盡現的片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