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37044
觀默片《福爾摩斯二世》和《將軍號》有感
一個著迷于推理小說的電影放映員,遭情敵陷害,(誣陷他是一個小偷)。Buster Keaton,這個永遠不缺乏熱情與勇氣的男人,運用自己從書本中學到的那些半吊子刑偵知識,居然識破了真正的罪犯,最終重又抱得美人歸。
影片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但卻有兩段戲碼能夠永載電影史冊!
影片中段, 電影放映員在放映室里做著名副其實的“春秋大夢”,影院里播放的電影劇情與(電影故事的主線)“珠胎暗結”,此時此刻,(戲里與戲外)的故事,畫面,音樂,完美結合!卻聽不見人聲的喧囂與嘈雜,有聲電影的時代啊!不會再有如此美妙的時刻了!
影片在一段瘋狂的追逐戲之后宣告結束,Keaton如雜耍一般的“玩弄”(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在玩命)著各類交通工具,其中又夾雜著多種讓人匪夷所思電影剪接技巧。
集驚險,幽默,浪漫于一身,一個堪稱“偉大”的電影橋段就此誕生!
笑到停不下來哈哈哈。
感覺基頓和卓別林還不一樣,卓別林小胡子把臉擋住了,看不太清臉部表情,主要靠動作把喜劇的感覺表達出來;基頓能看清臉上表情,大部分時間看似板著臉實際能看出一部分情緒,就因為臉部表情的底是無表情,所以很多細微的表情襯得很明顯,喜劇笑果就特別足。(我還挺迷這種看似面無表情,實則細看表情豐富的這種人的)
而且我覺得基頓還是一位魔術大師,在那個沒有特效的年代,怎么打桌球才能不打到13號球,基頓給了我們優秀的示范。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
談到基頓,那肯定不能不談卓別林,這兩位默片時代的電影大亨,喜劇類型的鼻祖,著實優秀。
卓別林和基頓的表演完全是兩種風格,一種是動的,一種是靜的,一種是夸張的收斂的,一種是外放的憂郁的,一種是帶人同情的,一種是不流露感情的觀眾旁觀欣賞的。片子類型來說,卓別林的喜劇是帶有工人階級認同的社會劇傾向,而巴頓的喜劇類型融合著多種類型元素像極了童話世界。
在看早期默片的時候,剪輯的跳切十分的出戲,這個片子剪輯很牛,看不出剪輯的痕跡來,無縫剪輯做得很到位,角度,動作接口,景別轉換,邏輯轉換,音樂節拍,疊畫等。基頓睡夢之中的英雄福爾摩斯一個中進景揮手,然后一個大全拐彎,在回到全景的開車么(動作接),多么流暢一氣呵成。更不用提那個戲中戲的夢境中的電影那個剪輯片段了,動作不停得切換場景,制造驚奇效果,耐看。在追逐戲中,失控的車子,屢屢化險為夷,精準的調度配合剪輯,運動攝影提升節奏,場內小景別鏡頭調度內充滿戲劇張力,簡直完美,佩服沒有電腦特技的昨日,電影人的認真和創新精神。
電影的故事第15篇
2018年11月7日
福爾摩斯二世
Sherlock Jr.(1924)
巴斯特·基頓
當這一章迎來喜劇片三連擊的尾聲時,時間早已經跨越過一整屆世界杯。我把基頓排在卓別林、勞埃德之后登場,在度過一個屬于運動的夏天后,我們也終于要在電影中見證屬于電影的“運動之王”了。
在20世紀20年代的默片時代,有誰能在電影中比巴斯特·基頓更運動呢?在整個電影史上,除了后來那些上天入地制造著大奇觀的好萊塢超級英雄,還有誰能比基頓更運動呢?卓別林、勞埃德也奔跑、也跳躍,也躲避著世界的陷阱
沒看過這部電影,請不要說你懂特技;
沒看過這部電影,請不要說你懂剪接;
沒看過這部電影,你不知道車能這么騎;
沒看過這部電影,你不知道臺球能這樣打;
這只是一部1924年的電影,可是放到現在,沒人會學得過時。
當然,前半段,小情節很細致,有點悶,可是進入中段,大開大闔,讓人喘不過氣來。
怎么會原來只知道卓別林呢,甚至大胖子哈萊這樣的小丑都知道,卻對這樣的大師,沒什么介紹呢。
當然,他的笑料不象他們那樣直接,密集,可能有關系吧。
巴斯特·基頓是與卓別林齊名的美國默片喜劇的代表人物。
這是從網上好多評論中看到的觀點。
那么不朝圣一下就說不過去。
于是選了兩部評分最高的《福爾摩斯二世》和《將軍號》。
這兩部電影都快一百歲了,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經典。
經典其一是好笑:與卓別林一樣,基頓的作品是動作喜劇,是默片,逗樂觀眾的唯一手段只是畫面,只靠視覺傳達,頂多再加上一點背景音樂,現在的喜劇電影,可利用的手段那么多,更多的卻要靠臺詞講段子抖包袱,與百年前真不能同日而語
觀默片《福爾摩斯二世》和《將軍號》有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