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前段時間對韓國的那個公寓的贊譽,這部"原作"才是真正的恐怖啊。中元節當天看的,命名殘穢非常合適,比起恐怖,更多是指精神污染
和服的腰帶刷拉刷拉的掃著地板,女兒吊著的兔子玩偶,黑白像素化的照片細看非常掉san,還有越來越憔悴的女作家
這遠遠不是結束,甚至可以說他們僅僅是窺見了怪談的一角,他們都已沾染了殘穢,女孩兒和女作家也逃不過 "燒啊殺吧"的命運。不要調查,不要討論,不要說出來,不要看,不要聽到
--很多怪談追蹤到底,會發現是同宗同源
臥槽主角也去世了
我能夠想象的在電影院中的浪漫是這樣的:情侶去看恐怖片,遇見恐怖場景,姑娘躲在男孩懷里,一邊嗔怪“你好壞,帶我看這種電影”,一邊拿眼光偷瞄銀幕。我的大學絕大多數時候沒有什么浪漫,多的是的是無聊,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是靠去隔壁宿舍看恐怖片打發寶貴的時間的。一個晚上可以連續看三四部日韓恐怖片,在恍恍惚惚的鬼魅世界中我體驗到了各種恐怖美學。
這部《殘穢,不可以住的房間》帶給了我很不一樣的恐怖體驗。沒有波瀾起伏的場景,有的只是嚴謹的歷史考據,可依然能夠讓我心驚膽戰。尤其是電影最后那個上吊女人臉部特寫,給我造成了永久的心理創傷(我今后打死也不會住202室),以至于我不得不找來星爺的《家有喜事》來壓壓驚。
所見、所聽即所懼
當人感覺恐懼時,會心跳加快、出汗、發抖,腎上腺素分泌加速。恐怖電影能夠讓人產生上述生理特征,源自于它對觀影者在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
能夠表現死亡的意象往往能夠引起恐懼,因為人們對死亡有一種天然的害怕。尸體最讓人聯想到死亡

感覺日本人挺喜歡把大熱作品或者大熱作家的作品搬上銀幕。由于依托原作,劇情邏輯相對比較完整,改編難度也不大,編劇做的僅僅是把作品的重點內容塞到2個小時左右的電影時間就可以,對一些重點內容進行強化,再加上一些知名明星,就可以達到很好的觀影效果以及票房。本劇就是典型的采用這種方法拍攝的電影。
電影的劇情極為忠實原著,多事兒作死有不怕死的女學生,還有不怕事兒神神叨叨的女作家,這一對簡直是本片的活寶CP。劇情的推演基本復制了原著的小說,但是在一些重要的恐怖場景,編劇還是進行了強化:如第一個發現吊死在隔壁公寓的男人,死后顯圣騷擾房東說對不起的那段。完美的復制了小說的場景,同時借助場景的渲染,聲調以及音樂的烘托,更凸顯出了詭異的感覺。這一段是我認為本片最出彩的一個片段。此后雖然也有大正、甚至明治時期的更加詭異的場景,但編劇沒有著重的表現,此外采用回憶色調的畫面對觀眾可能始終存在較大的距離感,無論場面多么詭異,演員的表演多么夸張,始終調動不起來觀眾的恐怖感。
跟原著一樣

結局之前女作家以自己的想象說出事件各人的后續看起來好像都平安無事地繼續正常的生活,讓我想起新版咒怨的結局,也是典型的先讓你放松然后結尾再嚇你一波。 這部結局細看還是有好多細節,小女孩生日時拍照閃光燈閃的一下右邊出現一個嬰兒臉<圖片2>
,我覺得應該算是戲中一個很贊的細節,但不知有沒有人能發現,還有在說到邊間小姐的時候,她的小孩對著同一個地方看著發呆也應該是看到了奇怪的東西,大概是上吊的婦人<圖片3>種種細節說明詛咒不能終結,事件中的各人都會受到詛咒的侵蝕。

【殘穢,不可以住的房間】被低估的恐怖片,劇情緊湊前后對應,氣氛營造的也很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