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看預告本來挺期待的,還以為就是推薦一些好書,還有讀這本書的感受,結合一下人生經歷。第一期還好,后續就一發不可收拾,越來越藝術人生加感動中國,每次訪談基本沒說書的事,訪談快完了問一下準備朗讀的書名,最后就是經典的“那我們去朗讀吧”,原來這節目朗讀只是為了烘托氣氛。
當然,可能是我期待錯了,節目名字就是朗讀者,主要說的是人吧。那這節目沒有辦的必要啊,讓藝術人生感動中國嘉賓最后都念一段文章就ok了。董卿這么才華橫溢節目完全體現不出來,很可惜。

首先呢,董卿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是毋庸置疑的。從春晚到《中國詩詞大會》,媒體對她的贊賞不勝枚舉。這也可能是一種主流效果,我們潛意識里就很快地認同《朗讀者》。 像“董卿好棒”這類的評論和彈幕比比皆是。
其次,央視的制作水準,包括籌備策劃、演播廳、服道化等等都在盡力地做到極致;不能說是業內標準,因為已達到很高的水準了。而且央視的資金、資源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這些都是利于節目傳播和發展很重要的點。
好了,我要開始轉折了。
眾所周知,《朗讀者》和《見字如面》有一點“撞”。但據說《朗讀者》更早立項不存在抄襲。因為我也是先看到《見字如面》,所以先入為主地認為它抄了。于是我開始了比較,最后發現我還是比較喜歡《見字如面》。有這么一些理由。
第一,看到《朗讀者》的演播廳的確容易被它的富麗堂皇、大氣所震撼。感受到了滿滿的央視風,但總感覺這樣形式過大,不太符合讀書的氣質。因為“朗讀”在我印象里,是同學們坐在教室里的書聲瑯瑯,是樹蔭下的字字呢喃。而《見字如面》木質感極強的小演播廳

美好的心靈,總是出現在最平和的臉上,用最篤定的眼神,溫柔地與世界對視。
在這個充斥著急功近利,絕不輸出和引導年輕人正面價值觀,只以取悅附和,來爭取利益最大化的綜藝節目橫飛的當前,就像不斷提供毒品給毫無意志的兒童,極力在創造一個美妙的虛擬泡沫,卻無視社會媒體應有的基本價值和操守。《朗讀者》作為央視出品,在董卿的製作下,還是以最優雅的姿勢給了這個浮躁社會一記響亮的耳光。我只想說,打得漂亮!

《朗讀者 第一季》驚喜連連!文字是沒有力量的,當它遇見了情感了,就成為了美好本身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4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