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看邊寫啦~
第二集:結束的時候,陳丹青老師講到,中國人的畫中沒有棺材和尸體,我們的繪畫傳統是《千里江山圖》,而不是《死亡的勝利》。斗膽說下我無知的理解,畫家身處的社會文化可能決定了他關心的想表達的主題,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始終關心社會治理,是仕途,學的也是治國之理,再配上科舉制來給社會統一思想。而歐洲國家用宗教來統一思想,談論此生以后,所以死亡成為必不可少的思想成長之石。
我以為這就是一部分文化差異。(我是真的無知,但希望自己之后能有更深入精確的想法,再來更正自己

聽陳丹青講話需要時間適應。
我之前只看他的訪談文字,就因為聽不慣他講話的腔調。最難受的細節,就是短暫停頓思考的時候,我們一般說“嗯……”,而他的口語是“噯……”仿佛政府官員(還一定是貪官)做報告。
更不要說這個人邏輯性還不強(跟藝術家比,道長這樣的文科生簡直就像理科學霸),常常停頓半天,好不容易等他開口,人家沒頭沒腦開始另一個話題了。
不過《局部》看了2集之后,我總算是適應了,之后就發現陳丹青的確有令人莞爾的小趣處。比如:
“文革一結束,氣氛不一樣了,藝術家就開始翹尾巴。每個人的處境、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那個尾巴的翹法也不同。回到十九世紀,那也是個藝術家翹尾巴的時代,我要怎么畫,我沒畫完,這是我的事兒,你管不著——翹尾巴。”
“杜尚說過一句話,他說‘一副有名的作品,取決于談論它的次數。’一百年來,梵高被人談的太多了。但《海邊的小男孩》有沒有人談到,我不知道。所以我要糾纏它,我要糾纏它!(下一期他要接著說同一主題)”
“十九世紀以前,所有畫大致都有一個公認的完成度‘到這兒,這幅畫就畫完了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元氣就是少年氣 ;
布法馬克死亡的勝利地獄 初期的本能的生命力和力量 ;
蔣兆和 流民圖 爸爸永不回來 一個荒蕪時代里悲天憫人的精神流民;
梵高 海邊的漁夫 初學者的畫 憨的好是只能對著畫去感受的;
巴齊耶 巴齊耶的畫室·拉孔達明街9號 明亮健康的青年 也是死于戰爭的藝術家;
局部每一期的切入點都太迷人 這不是講藝術史美術課 這是關于美的生命觀

一 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
二 濕壁畫 死亡的勝利 布法馬可
三 流民圖 蔣兆和
四 吃土豆的人 梵高
五 游泳<夏日景象> 巴齊耶
六 誰養藝術家
七 巴比松畫派 畢沙羅 塞尚 一幅畫可以不畫完/一幅畫可以無窮無盡地畫下去
八 非正式的魅力 開放的作品
九 瓦拉東母子
十 民國女畫家 關紫蘭 丘堤
十一 乾隆南巡圖 徐揚
十二 朝圣前的典禮 卡帕奇奧
十三 蘇里科夫 列賓
十四 安吉里柯
十五 巨人的戰役
十六 杜尚

局部 第一季:我驚呆了,久久說不出話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