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的《太平輪》展示了一個典范的電視-影像,即便我們是在電影院看到它。運動-影像的制作方式——如德勒茲所言——借助于大框架(情境??動作)和小框架(動作??情境)的運作。瓦解這兩者的關系,即放棄動作和放棄情境都將得到新的影像——松弛影像(姑且這么稱呼)。
前者因為情境的不斷放大將獲得一個不斷藝術化的影像生成,一如侯孝賢在《咖啡時光》這部電影所展示的,只有一個動作被保留了下來:女兒懷孕,其它無非是由這一動作所延宕開的情境,好似一粒石子打破了湖面的平靜,蕩開的圈圈漣漪。
后者因為對情境的放棄,影像的松弛度由一個個單列的動作得以完成。這就是吳宇森的手法,也是電視-影像完成的秘訣。電影在一個密閉的黑暗空間持續一兩小時的放映必須時刻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也即沒有尿點),運動-影像的兩種運作方式保證了影像的緊致度。相反,電視劇卻不必為要時刻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而像電影一樣緊繃,它只要能讓觀眾有繼續看下去的興致就可以了,所以情境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動作。
故而

《太平輪》是一部格局很大的電影,屬于史詩類的宏大故事題材。以三組人的愛情為主線,講述了自1945年國軍在平原戰場大敗日軍,到1949年太平輪沉沒的那個戰亂年代。
史詩題材的電影其實都不是單一主題的,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跨度決定了故事背景的復雜程度。如此復雜的背景中,定然有很多內容和細節,觀眾也會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點進行特別的關注。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也是大家偏愛史詩題材的因素之一,即內容豐富,不同的觀眾都可以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不過吳導顯然盡量屏蔽了這些因素,幾乎把所有的鏡頭都對準了他的三對演員的臉。活生生將一個層次豐富、血肉豐滿的年代背景當成了一張照相館的背景墻,平面化的表現,完全為了襯托這些人物。那么問題的關鍵就出現了,這些人物和故事能夠立的住嗎?
關于人物
片中黃曉明飾演的雷義方總體來講我覺得是失敗的,黃曉明的氣質本身缺乏那種國民黨軍官的英氣。英氣并不等于帥,而是一股氣節,就像蔣中正總是筆直的脊梁一樣,就是一股勁。雖然王蕙玲在劇作上已經用了很多情節來烘托這個人物

太平輪墨跡得要死 受不了吳從赤壁以來的兩半 哪怕是緊湊點剪成黃金時代那個片長也行 倆小時都沒有進入正題簡直就是紅果果的圈錢
愛情線白得都像是三流小言 角色都如同偶人 做作矯情毫無感情投射
戰爭線就是有可圈點也都泯于導演的態度和想法 作為我國最近的一場內戰 沒有講雙方為何位置顛倒 或者是國軍底層士兵的矛盾 本來為國獻身卻不得不因為成王敗寇而失去意義 可能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些許對于自相殘殺的不忍吧
整個戲還是依舊明星比戲大 從導演到演員都不走心 臺詞也是蒼白無力乏善可陳令人分分鐘虎軀一震 架子雖好空心的便定是沒有滋味 口型一看就是后期配音的時候改臺詞了 imax看完覺得還是看個普通版足矣
另外:我理解導演內心勉強并不愿意為中共“歌功頌德“ 但是你對中共浮皮潦草的認識也的確是虛得很 可是也的確不該為難友人呵呵 以及美術在服裝道具畫面上及赤壁的音樂巖代太郎上還是很好的 可是這真拯救不了這電影是弱咖的現實

這年頭似乎就流行大導演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壇,來與民同樂。陳凱歌率先用《無極》毀了口碑,張藝謀因為《三槍》栽了,許鞍華拿《黃金時代》祭奠了,徐克嘛,好像已經走下好幾回神壇了。吳宇森導演,當然也不能例外。《赤壁》放了觀眾鴿子,不過電影票房好,證明觀眾還買賬。這一回就不一樣了,明星云集的《太平輪》連票房這一底線都沒保住,那就是真的栽了。
話說回來,今年已68歲的吳宇森跟不上現在觀眾的口味也在情理之中,憑什么要求年近70歲的導演來了解20歲主流觀眾群的想法呢?如果他都了解,那還讓郭敬明、鄧超、韓寒君們情何以堪。《太平輪》沒能成為史詩電影,就跟《一九四二》不受觀眾待見的原因差不多。一個時代可以炫目開始,必定又會在蕭索中落幕。作為觀眾,只需記住他們曾經耀眼的瞬間即可。
《太平輪》企圖構建亂世浮世繪,不得不說,這對于一位老導演來說,野心過于大了。即便是在一位導演的黃金時代,這野心也不是人人都能實現的。《太平輪》想要抓住的東西太多,到頭來像使勁握住沙子的手一樣,沙子都在指縫中溜走了。加上影片分上下部進行

太平輪(上):票價90元,老吳憑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