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國內「大片」越來越多,商業氣息越來越濃厚,堆砌好萊塢級演員和特效,相對來說還是喜歡看一些劇情記錄片,底層小人物影片。
有幸參加《應承》國內首映,見到了久違的遠征老師,安安靜靜欣賞完,聽著導演講述著拍攝前后故事。談不上驚艷,小成本制作,四五線小城取景,平平淡淡折射出質樸的道理--承諾了就要做下去。
有些場景關聯比較突兀,從導演解答中得知為了過審減掉了七八個片段,略感可惜,期待正式上映后的導演剪輯版本。
總之,值得一看,希望在喧囂的商業片中留下一席之地
感謝王軍導演拍出這樣的好片還有許多這樣的故事在我周圍我感覺也能出自您手謝謝王軍導演拍出了這些片子讓年輕人們好好的學習和自我反省以后他們就知道看什么電影了為什么會喜歡上這樣的電影賈樟柯導演的電影和您的電影都是電影屆的泰斗在過很多年以后人們會看著這先高級別電影想著導演們的天才想法。純樸的電影發生在民間明間的人們看著民間故事故事曲折離奇代表著社會的復雜性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大理論炒概念的時代用不靠譜的強行理論套用頑固不化地解釋一番:
1. 本身是沖著馮遠征老師的個人獨角戲去的,沒想到在這部電影里,他也最終選擇了方法派的表演風格: 局促,惶恐,被閹割后的爆發。與周圍角色僵尸一樣的神經反射般的表演(尤其是男兒號和雷恪生老師飾演的包租公)相映成趣的是許二瓜如同雛鷹起飛一般不知道用羞澀還是怯懦的臉譜化表演法最終讓馮遠征老師扎實的工地鉆進了一位被閹割的“一諾千金的父親”的“奧特曼皮套”之中。以典型苦情人物作為方法,好像又回到了樣板戲的時代

看完這部作品,的確,內容配不上它的海報。
有人指出這部作品讓人想起他看過的馮遠征先生飾演過的另外一個話劇——《司馬遷》,指出雖然有馮遠征先生貢獻了他精湛的演技,但是作品依然很差。
我們行話管這種行為叫做“救戲”。
馮憲珍老師是國話退休的老演員了,寶刀未老的她這些年依然頻繁得出現在各種舞臺上,我自己也幸運地親眼看過她的好幾場演出,比如《辦公室的故事》,還有《晚安媽媽》等。前段時間某公司重排《北京人》,馮憲珍老師也去,觀完之后大家紛紛感嘆:“還有馮老師救不了的戲。”

商業片和主旋律旁邊的一股清流,關注底層小人物的故事。所有人都在底層,在各自的坎坷人生路上艱難求生。小人物有自己的卑微無力,有偷雞摸狗,同時也有自己堅守的承諾。哪怕自己再苦也要信守應承。
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情節。影片中當許二瓜去銀行匯款,柜員告訴他差一塊兩千五的時候,我預感到了下一秒的心酸。他照著自己的臉扇了一巴掌。因為他剛剛在撿破爛之后花一塊吃了串糖葫蘆。這是卑微的小人物對自己無能又無奈的真是寫照,直擊人心
陜北方言貫穿全片好評

《應承》三次希望,二次絕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