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紅三部曲各有特點,第一部《藍》像是自由與束縛的故事,第二部《白》像是對愛的追尋,我最鐘愛第三部,它的沖擊力沒有前兩部那么強烈,不那么表現情感殘忍的一面,《紅》更為友善,講述的故事更為平和。
第三部延續了對主色彩的使用——每部影片特有的色彩形象。紅色不僅是影片的色彩基調,保持了影片的連續性,也傳達情感和敘事的微妙變化。可能因為紅色更亮麗,所以每個鏡頭里若有若無的紅色都能被捕捉到,在布景和場景上讓人更加舒暢。
《紅》的某些鏡頭使用很抓人

看完第一個感覺是 那個時候 電影已經可以把人拍的這么好看了 光線的畫面感 很好,灰色跟秋天貫穿整個電影,有點看 亞特蘭蒂斯之心+迷失東京的感覺,忘年交就好了,人年紀大了是像一桶酒,古井不波又不失凌冽的味道。
曾經看過伊蓮娜的兩生花,她的美是無縫渲染的,更像是一位青春的東歐模特,作為演員總有一種生硬的難以銜接的表演感,但這種感覺也許是這部導演正需要的,賦予影片那種“徘徊在原地”的敘事美
如何與自己獨處?我們都明白,人與人之間是沒有永遠穩定的關系的,聚散離合,沒有人會一直陪著自己。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學著與自己獨處。獨居的老人,孤獨的模特,熱烈的戀人,那些來來去去的人和來來去去的故事,終日都在上演,我們自己也在里面。
并不直接,也說不上晦澀,似乎法國人說話都是這個特點——論點藏在上下文不接的靈感乍現和哲學觀念中。生命中有太多發現了就會令人感動的巧合。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永遠活在對正義、善良、責任、愛的迷茫與探索中。

很多年以前在選修課的階梯教室里看的,那個時候非常年輕,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那種深刻且執著的儀式感,有著撞擊我心的力量。在不再年輕的今天重看,我其實仍然會打心里熱愛那個在暴風雨四面來襲的空曠劇院中,奮力地沖去關門窗的紅衣女孩。像那個年邁的老法官那樣,愛她。

基耶斯洛夫斯基以一個獨特的視角,一開始就帶我們進入我們城市密如血管的電話網內。讓我們聽見許許多多,我們每天在大街上,街房鄰居的眾人,內心世界及人性最隱密處的聲音……故事發生在瑞士日內瓦。
美麗動人的女學生瓦倫婷在學業之外為一家廣告公司作兼職模特兒。
街道斜對面住著一位學法律的大學生奧與斯特,小伙子正熱戀著一位比他大的名叫卡琳的女郎。
一天夜里,在拍完一系列以紅綢為襯景的廣告照片后,瓦倫丁開車回家。在路上她不小心撞傷了一只狗,系在狗脖子上的卡片使她找到了一個帶院子的平房住宅前,門敞開著,仿佛渴望人的進入,一道又一道門好像住宅的主人一層層深沉的內心世界,敞開的門又像是在邀請人一同說話。如找到狗的一個主人一個古怪的老人。老人對這件事十分漠然,瓦倫丁一氣下把狗帶回了自己的住處。
在英國出差的男朋友米歇爾常跟瓦倫丁通電話。每當電話鈴一響,她便興奮異常,而米歇爾卻總是以一種不信任的口吻問這問那,使人感到很壓抑,“我想安靜一下

Très intelligent!! 看了白 紅 發現很奇妙的一點是 他們都有一段稍微長的安靜鏡頭 這都會把我的情感推到想哭的邊緣 比如藍的 空槍 白的 小狗被拋棄。
白是關于道德的審判。
為什么她看到出軌男的家庭之后放棄了控訴,為什么被偷窺者不因自己的骯臟而悔恨,覺得造成他們生活落敗的原因在于偷窺者。
他是錯的嗎,人性本善嗎,偷窺來的是真相嗎,還是法庭上的是。
偷窺是想掌握年輕時被生生剝奪的愛情,忠貞,和掌控感嗎?But it won’t make any difference right?
六塊石頭打碎的是什么啊

自卡努杜的《第七藝術宣言》誕生后,電影便逐漸以其“藝術品”的屬性和人的審美功能密不可分了,盡管在黑白電影初期的電影理論家們需要以割裂影像和現實的方法為電影是門藝術來加以佐證,但色彩藝術和影像技術之間有一個約定,至《藍白紅》三部曲的問世,這兩者之間已經有了一種出神入化般的默契。
“紅色”,漢語里這樣稱呼它。它是波長最長的可見光色,我們血液的顏色,生命的原色,人的感官可以從中感受到熱力的存在。

《藍白紅三部曲之紅》藍白紅三部曲觀影總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