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影片從開始就籠罩在配樂的懸疑驚悚之中,我自己看完就看出個階級對立,然后是對于佩爾阿姨飾演的郵局讓娜的難以自抑的厭惡,然后找播客聽了戴錦華老師的一段賞析,記錄一些要點如下:
夏布洛爾的法國犯罪片,著重于對犯罪成因的追逐 ,對罪犯的社會心理和個人心理心靈扭曲與變態的觀察與描摹 。
他的影片流露出明確的雙重認同:一面是敘事呈現始終制造著對于罪犯的同情式的理解(理解式的同情),高度個體、隔絕的、邊緣化的“后弗洛伊德式”的犯罪心理學的特征

從一開始平淡逐漸發展到瘋狂,隨著兩位主角的性格揭露,不安的氣氛越發強烈,一直到片末一次爆發,還好導演很仁慈讓一家子結束得痛快
這是真實故事改編的,1933年一個有錢人家的女主人和女僕發生衝突,由於女主人本身就有點歇斯底里,平日主雇雙方矛盾不斷積累下,在衝突中大爆發,女僕挖出了女主人的眼睛,並且拿著錘子和刀具瘋狂攻擊兩個小時
很多時候世事是無解的,各種因素混合產生了必然性,當然我們可以一昧指責一方,但這無助問題的解決
社會的組成就是人們互相服務彼此,我幫你打掃做菜,你給我錢

雖然明知是個不喜歡的類型,但還是帶著倦意看完了,法國片《冷酷祭典》,劇情簡單得駭人,什么都想說,可什么也沒說,只留給觀眾一片恐慌與茫然。
該片講述了一個不識字的敏感女傭,為隱瞞不識字的缺陷,伙同鎮上一個壞分子殺死了雇主全家。完了。
90%的鋪墊,只為最后那幾聲槍響。這讓我對法國片有了另一側面的認識——坑爹貨也不是沒有。

《冷酷祭典》是“新浪潮主將”克洛德·夏布洛爾在晚期導演的一部作品。該作品不僅成為1996年度《電影手冊》第一名,還為伊莎貝爾·于佩爾在提名8次凱撒獎之后終于獲得了影后殊榮。這也正是我在初中時去觀看這部作品的原因。然而在當時,我只為結局的槍殺感到震驚,并且不懂為何故事會是這樣奇怪的走向。但如今再看的時候,卻發現劇情絲絲入扣,無疑是驚悚犯罪類型中的佼佼者。
記得前段時間《寄生蟲》大熱的時候,階級矛盾成為了許多人熱議的話題,那時便有人提起了這部電影

《冷酷祭典》由于差異帶來的殺戮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