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還原二戰中唯一針對納粹高層的盟軍作戰——刺殺有“布拉格屠夫”之稱的納粹三號人物海德里希行動。120分鐘的電影只是一個簡約版,克制,忠實,隱忍地表現勇氣和犧牲,更加波瀾壯闊的史實留給影片頭尾的字幕去言不盡意……歷史遠比電影更殘虐更驚心——
1.暗殺行動由英國和捷克流亡政府共同發起,海德里希因傷而亡;行動小組的七名成員在圍捕時頑強抵抗6小時,最終全部飲彈自盡。
2.行刺招致蓋世太保瘋狂報復,5000人被處死,13000人被關入集中營。在最臭名昭著的利迪策慘案中

《類人猿行動》
三星半還行是給真實的歷史事件,悶悶的看完~~~~~
1:真實事件改編,“六一兒童節”的由來也與此有關;
2:最近諜戰劇,二戰抗戰片一下冒出來好多,這部不算很好,不算差,觀感就是中規中矩的,是更貼近真實歷史感那掛的~~~~~~~~~~
電影還原大致符合真實事件輪廓,畫面蕭瑟冷靜,人物角色刻意沒有做得突出,處處工整后會平淡,始終覺得欠,
既是戰爭,就須得有差不多的對手戲份才行,太過于偏重一邊的描述,讓德國大老虎基本變成背景板,就很難好看~~~而且弱化了對手,就成了獨角戲~~~,再加上氛圍營造刻意壓抑,冷靜,看的過程里就會很寡淡,也悶;
真實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影片中沒有任何渲染,僅用幾句臺詞簡單就帶過去了,這點,參與感,代入感上,對我來說就很弱,缺了應對此事件引發的一系列報復會有的那不寒而栗與心跳加速感,還有悲憤等諸多的情緒,這部分得要自己去填;
3:片中刺殺對象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其真人既有魅力又邪惡兇殘~~片中關于這個人的部分太單薄了,要是更飽滿點

電影基于歷史事實拍攝而成,這兒就順帶著介紹下相關的史實資料以供參考,基本信息來源于維基百科。
刺殺對象,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德語:Reinhard Tristan Eugen Heydrich),(1904年3月7日-1942年6月4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高官,納粹大屠殺的主要執行者之一,曾任黨衛隊上級集團領袖及警察總長、國家安全部部長(管轄蓋世太保、刑事警察及保安局)及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副總督/執行總督,亦曾擔任國際刑警委員會(后改稱國際刑警組織)主席,并召開了1942年的萬湖會議

(那些張嘴就來:你個崇洋媚外的賣國賊,你就知道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blabla……)
恩。
1. 從視覺效果來講:首先,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在男性題材的電影中,外國男人更man的外形更加有吸引力。其次(注意,是其次),在國內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必定是要歌頌 eng 的戰爭偉績,而我 eng 打天下典型戰術是農村包圍城市,也就是說,熒幕英雄也是各種典型的農村形象,比如聰明伶俐,身手敏捷,談吐……不凡等。似乎把人物刻畫的越樸實越接地氣,戰斗勝算越大。這應該也是符合事實的,在此略去不表(不然你又瞧不起農村人啦哈,你往上數8輩全國人民都是農村人blabla……)。然而我比較喜歡長得帥又穩重眼神深邃的歪國人,就醬。
2. 從情感刻畫方面來講:這部《類人猿行動》與主演五十度灰主角的另一部《雅多維爾圍城戰》,都是極力減少主觀情感的表達,而單純的敘述故事情節的電影。這類電影深得我心,因為這時你感到距離真實生活最近,有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如何在演員沒有浮夸表情的情況下通過細節恰到好處的營造出他的內心世界,營造出緊張的氛圍

在我的高中階段,因為抗戰勝利60年的風潮,戰時將領的故事又被拿出來宣傳,諸如蒙哥馬利,朱可夫一類戰將。當然也不可避免要提到德軍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以及當時我還頗為關注的隆美爾。鑒于這三位德軍將領似乎都更關注于戰場上戰略戰術的實施,而鮮有屠殺猶太人或者虐待戰俘的行為,因而國際聲譽都比較正面。尤其是隆美爾,不管丘吉爾是出于什么目的吹捧他,但德國二戰的失敗似乎只在他身上投上了英雄末路的反影,卻沒有罪惡血腥的殘留。我自認為還看了一兩本納粹德國的歷史書

緊湊的戰爭片 有關類人猿行動的史實資料(Operation Anthropoid,唯一針對納粹高層的盟軍作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