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必將《舞女》想象得過于晦澀深奧,它簡簡單單講述了一個對舞蹈有敏銳觸感的姑娘如何打破傳統舞蹈的條框,傳播新藝術理念并最終被認可的故事。記得走出放映廳時全身尚沉浸在影片帶來的自然卻又不可言狀的愉悅情緒中,無論如何也找到不到合適的詞句概括,直到被同伴點醒:看得很舒服。
不可否認《舞女》從人物出場到情節編排都銜接得不露聲色、有水到渠成之感。導演沒因任何上述兩方的失誤給觀眾制造出戲或厭煩的機會,對節奏的精準把握貫穿全場。甚者,《舞女》作為處女作樸素地令人驚嘆——只有扎實的敘事,找不到過度膨脹的炫技或“想法”。當然敘事結構過于傳統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為部分閱片多多的影迷帶去的驚喜。
《舞女》的不露聲色甚至持續到了結局。沒有轟轟烈烈的成功,沒有萬劫不復的失敗,是的觀眾聽到了掌聲,但那不是最末的聲響。導演最終將故事終結在一個庸常的午后:女主角完成了一件牽掛許久的事。全片終。然而,個人對影片最不滿意的部分同樣出在結尾,準確說是最后一個鏡頭,富勒和幾個舞女向前奔跑

去劇院看過舞臺劇或者歌劇或者是舞蹈的觀眾一定知道,表演結束后的謝幕是十分精彩的一部分。所有演員輪番登場,再到一起牽手向觀眾鞠躬。來回復次,觀眾使勁鼓掌,喝彩。
但是,有這么一個人,在表演結束時并不鞠躬。
1、洛伊·富勒(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 飾)
<圖片1>
洛伊·富勒是美國現代舞先驅,她并沒有經過專業舞蹈的訓練,但是她的舞蹈卻是具有革新性和創造性的。她的舞蹈影響了很多人,比如伊莎多拉·鄧肯。她最出名的一支舞蹈就是影片《舞女》向我們展示的“蛇舞”。
<圖片2>
《舞女》根據她的真實故事改編,入圍第69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在這部影片中,洛伊·富勒身穿巨型的絲質白色長裙,手拿兩根長木棍,站在舞臺中央,跟隨著音樂起舞。身邊的紅、黃、藍、綠色聚光燈照射著她,有層次地變換著。
她不停地轉,在白色長裙的起落間,時隱時現。這白色長裙對她來說是點綴,舞蹈的點綴,她因此而接受觀眾的熱烈鼓掌。同時對她來說,也是束縛,生活的束縛,她因此而倒在舞臺的中央。
影片開頭就是從她被送就醫開始的

舞女:還是那句老話:為了看似毫不費力 你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