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微信公眾號:movie432,文末有二維碼噢~
這是28年之后,動畫片再一次拿下旬報最佳。(上一次獲獎者是1988年宮崎駿的《龍貓》)
我是在挪威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觀看的《在這世界的角落》。
它既不是來自獨立動畫三杰(譬如去年闖入中日主流觀眾視野的新海誠)。
也不是來自年老告退但又刊發了復出聲明的宮崎駿(連年票房口碑保障的吉卜力工作室)。
導演片淵須直,聽過這個名字的,應該不多。他曾與宮崎駿、高畑勛等大師共事,圈內小有名氣。
就片淵自己來看,《在這世界的角落》是一個腦洞大開
在看這部作品之前,看到過一部分不好的影評,帶著疑問看完了,現在說一些自己的想法。
動畫描繪的是在那個年代生活的一個普通的日本女子的生活,那么,她對戰爭的理解是什么呢?
生活越來越艱苦,熟悉的人甚至親人一個個死亡,政府電臺廣播持續播放的戰況和空襲預警等等。
只不過是從自己和他人的經歷中,還有政府的宣傳中了解到的那些罷了。
那么她對戰爭會有怎么樣的態度呢?個人的意志在國家面前渺如滄海一粟。戰爭的對錯大概不是那個時候能考慮的問題,能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親眼所見的那么大
某些熱評看的我真是害怕。
之前記得在哪看過一句關于廣電總局的評論:不要看現在罵廣電總局審查制度的那么多,其實很多人在遇到某些情況時還是會站到廣電總局這邊。
以前我不懂,現在我對這句話有些理解了。
戰爭中玲兒的父母,哥哥都死了。自己守護的侄女死在自己面前。自己那用來畫丈夫的,畫海岸線的,畫冰淇淋的,畫浪花里跳躍的小兔的右手消失了。
對,這些都不夠反戰,玲兒的妹妹被核輻射污染也不夠反戰。在吳市的曾經自己幫助過的妹子,現在的“朋友”,為了生計在花柳巷工作也不夠反戰

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曾講到:“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得出悲劇的兩個本質。其一:悲劇表現的是“人生有價值的”,其二:這種具有人生價值的東西的最終結果是“毀滅給人看”。
“總有人說我愛發呆。”
隨著一句自述和寥寥幾個場景對話的勾勒,觀眾很快便被帶入了昭和時代的日本,同樣很快地就會發現帶我們走入這個時代的主人公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性子(人設): 她小小的、軟軟的、甜甜的,或輕仰著頭微笑,或微低著頭發呆
【在這世界的角落】利用看似溫馨的劇情,無下限的洗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