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22:04
首映:1959-12-01(蘇聯)
年代:1959
時長:88分鐘
語言:俄語
評分:9.1
觀看數:11099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士兵之歌”看完想再看!普通士兵的頌歌
一部講戰場背后的戰爭片,除了開頭的炸坦克畫面以外,沒有再出現過一個正面的戰爭鏡頭,它更多表現的是關于留守在家的人們的痛苦,對兒子丈夫的思念,對艱難生活的抉擇。
教科書式的構圖看上去非常舒服,鏡頭運用到位,遠景如片尾車子的遠去、火車的行駛,近景如火車上男女主二人相視而笑,微風吹散了女主的頭發。這些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戰爭時期的愛情是殘酷的。故事開始時的大哥差點因為自己的懦弱而拋棄了妻子,好在男主阻止了他,得以和妻子重逢
2014年的一個冬夜,看了1959年的前蘇聯黑白電影《士兵之歌》。隨著阿廖沙的2天返鄉歸路,我也歷臨了少年少女情竇初開那欲語還休的心弦之動,母子父子夫妻的泣血之情,軍中將士的同袍之義,鄉親鄰里的休戚之心。
阿廖沙和莎拉真是一對璧人,純潔無邪,旅途中互相凝視的雙眼,稚氣的體諒,分離的失落,淡淡憂傷的俄羅斯手風琴背景音樂,怎一個才下心頭又上眉頭。。。
這是一部反戰電影,一部老電影,也是一部偶像電影,短短的90分鐘,沒有大場面,有的只是打動人心的最樸素的情感,讓你心碎的淡淡憂傷,還有讓我驚為天人的阿廖沙的稚氣和堅毅的臉,莎拉無邪和深邃的雙眼,她那粗粗的麻花辮。
高科技,大場面,新概念,在當代電影里這些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唯有擊中人的情感,才能讓你深深的記住什么是部好電影。
士兵之歌是我最喜歡的蘇聯電影,可能有人會說雁南飛更經典一些,不過我更喜歡士兵之歌,喜歡那淡淡的筆觸,清新的調子溫馨的情緒,欲言又止的愛情,恬淡之中卻又隱藏著淡淡的哀傷,我每看一次都會流淚,因為知道這美好的一切都已經是過去阿廖沙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了...
我每次看到結尾都會流淚媽媽一直站在村前的大路旁默默地等候兒子的歸來,無論過去多少年始終期盼著有一天能夠再見到兒子的身影,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么有人看這部電影時會哄笑?!
我常在想,舒拉只怕一直到戰后都不知道阿廖沙的“下落
影片除了開頭有那么一小段戰爭情節以外,以后就再沒有那種炮火連天,血肉橫飛的殘酷場面,而是阿遼沙在二天的回家途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影片就是通過阿遼沙和這些人和事,展現出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展現出他們的理念和向往,他們的品格和性情。
那一隊在行軍途中的戰士見到阿遼沙坐的吉普車陷在泥坑里,毫不遲疑就去幫忙把車推出泥坑,其中的一個戰士見阿遼沙回家要經過他的家鄉,就托阿遼沙帶封信給他妻子
電影的主題是為了表達戰爭的殘酷,影片中的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質感,猶如詩意優美而不無傷感悲哀的散文詩。戰爭中的硝煙四起在影片中也變成了水墨畫,具有強烈的以樂景襯哀情。影片著重描寫阿廖沙在路上的所見所聞,以公路片的形式去描摹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深重創傷。阿廖沙先是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了人們的悲傷離合,在這其中他為士兵的愛情所感動,又為戰友妻子的出軌感到氣憤,最終也以微渺個體之態成為了千萬個無法歸鄉者的一份子。阿廖沙作為個體來說是幸運的
《士兵之歌》是第一部讓我感慨原來電影畫面可以美成這樣的電影。
不同于好萊塢電影的感官刺激,不同于張藝謀鏡頭下的極致風光,不同于漂亮演員所帶來的視覺享受,《士兵之歌》中阿廖沙和舒拉的特寫帶給我的是這么一種攝人心魄的美麗——
人類的純真、開朗、樂觀、善良等等所有的美好的品質,全都集中在了這一對青年男女身上。
即便是對人性再悲觀的人,在看到阿廖沙和舒拉的時候,或許也會萌生出人性和人類其實也是充滿希望的吧。
然而,這對美好的人所身處的是這樣一個世界:
“士兵之歌”看完想再看!普通士兵的頌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