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姣好、活潑開朗的幼兒園老師,持槍劫持了自己幼兒園的16個孩子,要求政府支付5000萬,要求與總理面對面對話。一個第二天即將30歲生日的、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女子,何以做出這種kong bu行為?她的真實訴求是什么?說實話,看了這么多年的懸疑片,直到影片前三分之二,我都沒有猜出來。所有的真相,直到最后一刻完全爆發,可以說是相當成功。
她綁架了16名天真懵懂的孩童,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身心受到哪怕一點點的傷害。她向政府索要5000萬,但是轉手全部捐給了跟她一樣有過不幸遭遇的人們

懸疑驚悚的成分一般,但是最后的部分很讓人感動。印度電影了,這種片都敢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啊。關于女性女權的印度電影看過不少,但像這部敢赤裸裸地把丑陋攤開來拍的是第一次見。可見這個國家并不是一無是處,起碼是有希望的。感謝印度電影人,不斷地給觀眾帶來感動,哪怕情節牽強但是眼淚是真的,感動是真的,悲喜是相通的,這才是最難得的東西。

在電影誕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攝影機的鏡頭中多是編導根據戲劇、小說為藍本精心策劃的故事,電影始終是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出現在觀眾面前博取觀眾的開心,從而贏得票房收入。直到1945年,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出現,導演才有意識地把攝影機從棚內轉移到街上,將鏡頭對準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特別是有能夠反映深刻社會現實的普通人。
時間快進到近代,世界各國都有反映本國社會現實的電影,如美國的《肖申克的救贖》,韓國的《素媛》,國產的《我不是藥神》等,均取材于社會新聞

說到印度電影,它總給Ywan君一種魔幻的感覺,既能有腦洞大開的無厘頭,也能有直面社會陋習弊端的冷冽。
或許這也是印度電影的魅力所在。
如果說有哪些能讓人記憶深刻的印度電影。
我想,一定是那些能令人反思,引人共鳴的電影。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它揭露了印度現實社會底層人民的掙扎;
《杰伊·比姆》,它抨擊了司法機構對印度種姓制度的歧視;
《三傻大鬧寶萊塢》,它嘲弄了印度教育制度的僵化;
而Ywan君最近看完的印度新片《星期四》,則是我看過印度電影中對印度社會和司法控訴最赤果果的。

前期的漫長等待就為了最后的爆發,高潮一浪接一浪。解決問題,是否要以暴制暴?這個暴是可以很溫柔的,為了得到重視問題有時候需要些手段,當然也不鼓吹這么激進!最后那句字幕彩蛋,真的令人震驚,不劇透!觀影者不要隨隨便便點入評論區,哪怕一些細節就足矣破壞你對這部戲的嫌疑感,一切都是等待最后的高潮。
【一個星期四】A Thuesday 電影解說影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