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9 18:02
首映:2014-10-04(日本)
年代:2014
時長:128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7.3
觀看數:90088
來源網:三年網
“蜩之記”精益!以美的感受閑談小引
小泉堯史《蜩之記》
一隻畫在紙上的漂亮的蟬。
一個乾淨明亮的古典世界。
一開始,就瓢潑大雨,雨聲響亮。似回《羅生門》。三兩秒後,攝像機穩穩推到室內,窗明幾淨。宣紙,筆墨,脫盡黑澤明《羅生門》的蠻荒瘮人氣。窗外風吹進來,桌上紙亂翻,一下子,爭斗發生了,繼而七年前一樁案件再被提起,一個人浮出時空。他是戶田秋谷,因七年前一起冒犯獲罪十年,只有三年可活,三年後,將被強制切腹,而現在正在幫即將取他性命的羽根家族整理藩屬(即家譜),他當然知道他們要殺了他,他們也知道他們要殺了他,所以雙方都表現得沒事人樣,唯有年輕的檀野莊三郎頭一次聽說,就被猝然投到他們雙方之間,他們委派他來監視編撰家譜的秋谷。也正因有用著秋谷的地方,老君上緩他十年刑,閉門休書,于是得以與妻小生活一處,共度最後時光。故事就在外來者檀野和秋谷及親眷五個人中間發生了。
這么個人物設定,讓我心頭一凜。看來,導演是要表現絕望中的個體,看著死亡一天天緊逼生命倒數的人,導演會讓那可憐的秋谷做甚反應?瘋了,狂了
<圖片1>
夏天的蟲子似乎命都不長,但都活得很激烈。螢火蟲不是夏夜里唯一不安分的存在,蝶與蛾如一陣絢麗的風,吹過這一季也將飄去遠方。蟬是夏日的節拍器,重新撥動著的時間節奏,它們將自覺停止在柚子成熟之時。興許是生命太過短暫,導致那尖銳的回響也激烈悲鳴。蚍蜉都很渺小,但但凡活著,就不停止吼叫。人生一世,又有多少次能與之同在。
也不知經過多久的進化,這些蟲子們決議與自己最愛的時光共生。不知蟬們是否自知,那逝去的驕陽將是終結;若不知,他們是快樂的,每天都能做著喜歡的事;若知,他們是可敬的,每天仍舊認真地過。
世間有律,萬物有靈,我想萬物皆可敬。
蟲是熱愛的生命的,盡管時辰到時萬物皆不能逗留,但相比蟲,人可以選擇何時以何種方式結束。對一個自知十年后的八月八日需切腹自盡的武士,活著所背負的是否也如同夏蟲一樣悲鳴。
<圖片2>
關于武士
武士是美與暴烈的集合,這樣的形象隨時代的逝去已經只能從歷史中找尋。生命之于武士是忠與義的托付與踐行。遠離戰國的武士收起刀槍后是困頓與迷思的
役所廣司的臉看著是真難受啊,也不喜歡他的演技。節奏實在太慢了。空鏡頭還不錯。崛北真希是真美。其實主旨看到最后才明了,羅生門根本不是關鍵,依舊是日本電影的母題,生死觀。如果能選擇自己在哪一天死,而且周圍的人都知道,這種感覺還是挺奇妙的。如果真的能在前一天回顧往生,在那一天慨然赴死,也是挺厲害的。估計這也是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造就的吧。
如果把這個電影的背景搬動中國,也是很相似的,教窮孩子學論語的老師,秉筆直書的史學家,從容就義的文士,處在了一個權謀斗爭,貧富沖突劇烈的環境下,文士的命運似乎就是注定了,歷史的記載要求真實,對君主要求忠誠,主人公只能選擇死亡,這種從容就義要比茍且偷生要高大。看到教孩子論語有點感動,片中有多處涉及中國文化的東西,在少主出來的背景時唱的水能載舟的歌詞,到取得密信堅持秉筆直書的描述,再聽到那些朗誦《論語》的片段,中國文化元素全在里面。
影片對傳統的對義勇二字的解釋,只有知義而勇才是勇的本質,一味斗氣的勇叫莽,而孩子去府里直面家老,有點演戲的成份在里邊,但到底算是對主人公義勇二字的繼承。并且對義勇不光是對君主個人的忠誠,而在現代背景下,對平民弱勢的保護作了更有意義的詮釋。
能夠秉筆直書體現的是文士的勇,看了中國歷史片,很少這種內涵,那么多的歷史連續劇,電影都把重點放在武俠上,中國文化能傳承決不是俠,俠以武犯禁,拍了那么多,沒有把中國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
蜩念做tiao2,是古語中禪的意思。
蜩之記,片名點題。講的是理想化的武士形象其短暫生命的故事。蟬的生命終結是大自然的作為,而片中武士是以約定切腹的形式終結武士自己的生命,這與蟬不同。另外與蟬不同的是,蟬不知道自己生命短促,而武士早已知道切腹的時機。以蟬比人,我覺得其實是想說,這樣的短暫一瞬的生命的美,恰恰是武士的自然,就好像武士和蟬一樣,是大自然的創造。這樣的比擬,已經將“武士”無限升華。這樣就連鏡中人,水中影也不是了,不可謂不偏激。由此可見
“蜩之記”精益!以美的感受閑談小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