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7 19:47
首映:2014-09-10(多倫多電影節) / 2015-02-20(加拿大)
年代:2014
時長:110分鐘
語言:英語,法語
評分:7.3
觀看數:90494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大象之歌》
看之前沒有太多期待,卻收獲翻倍的驚喜。這種密室類型的懸疑劇一直都是我的心頭好,這個改編自舞臺劇的劇本非常有啟發意義。表面上是尋找一個失蹤醫生的故事,卻在醫生和病人對話過程中衍生出另一層故事來,盡管那也許是病人觀想出來的。
首先,影片設定的環境在精神病院,然而多蘭扮演的年輕病人卻能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地誘導醫生相信了他的“故事”,有點諷刺的意味。究竟誰來定義病人?如何分辨正常人和病人的界限?病人的世界注定就是雜亂無序毫無意義的嗎?故事中對這層含義的闡述不算太豐富,卻也足夠引起我的思考。在我看來,這個年輕人根本就不是個精神病人,只是個缺乏關愛的大孩子。
其次,影片借鑒了犯罪警匪片的模式,醫生和病人的對話像在彼此角力,劇情的懸念接踵而來,再加上過去現在不斷閃回的剪輯,令影片氣氛變得緊湊起來,有點像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的《非常嫌疑犯》。
最后,多蘭導演首次以演員身份出現在別人導演的影片中,表現確實不俗。盡管部分場景有過度演繹的嫌疑,但整體來說擁有不少天才型演員的潛質,在一些細微的動作和情緒處理
我感覺多蘭不管是導片還是演片,都會出現在我恰好的人生節點上,就比較神秘。比如他殺媽的時候我也正在想殺媽的年齡和狀態里。再到后面的湯姆農場、世界盡頭、媽咪這些……并且我覺得他還是能把原生家庭、精神病、死亡、破碎的心這些串聯組合在一起并且不cliche,就是很不錯啦。
大象也很有意思,一環套一環的單一場景談話其實很難看下去,但我有點喜歡大象這個意象。
麥克爹在非洲和麥克母親一夜情以后意外生下的麥克。
麥克八歲的時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爹,爹就帶他去盜獵大象,也是在非洲。
子彈出膛
這是一篇尺度略大的電影,充滿同性間的暗示以及對于這個精神病院中從醫生到病人的病態的描述。當然了,如果你想看到的僅限于此,這將是一部具有獵奇精神的一個半小時的文藝片,但如果你肯將目光放在那些夾縫中的細節上,你會看到一些細小的,感人的東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Dr.Greene離開后,麥克在那個照顧了麥克五年的醫生陪同下躲進衛生間的情節,之所以用“躲進”這一詞是因為麥克進入這個私人空間后的一舉一動。毫無多蘭風格的背景音樂,嘴里不知在小聲嘀咕著什么,如多蘭在他其他電影中一樣,不安全地咬著手指,眼睛同時一點一點浸滿了淚水,在這個空間中,麥克終于展示出了他的脆弱。我們大可想象他此時的內心,但無論是什么,一定是令他難以忘記的、戳中了他的內心的疼痛的經歷,然而,離開的一剎那,雖說眼睛仍舊通紅,但外表卻恢復了一貫的神經質,即使他已看透了身邊人以及他們的態度,但他是一個病人,只能以一個病人的身份存在著。這一幕在電影中顯得如此戲劇化,但如果放在現實中,卻無比真實。《孤兒列車》中的一句話“我懂的事太多
這注定又是一篇很私心的影評,只是關乎自我感受,甚至可以看成是精神病人的意淫和自言自語,無他。你一直在追問勞倫斯醫生的故事,而我只想說大象。你覺得你的問題很重要,我覺得我的故事很重要。最終,你覺得你覺得的很重要,我只想完成我的使命。
為什么偏偏是大象?甭管他說了多少大象唯一的特性,那不過都是童年印記的一個結點,也可以是其他。是什么,他就會去琢磨什么,所有的特別不過是后期的詮釋。就像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為什么一定是犀牛?為什么不是河馬、不是袋鼠?沒有為什么。只有怎么樣。
我也說不清楚自己更喜歡多蘭的顏值還是他的才華,應該是全部吧。現實生活中一個耀眼的雙魚座大男生,簡單的征服。當看過了他執導的所有片子,已經帶著私心淪為腦殘粉之后,再看到這部簡直是為他量身定做的完全個人化的片子之后,除了完美也是不能再給出其他不偏不私的評論。的確,多蘭的演技還可以更好,但對于現階段的多蘭來說,對這部片子來說,已經足夠了。
說不上是凄涼、悲傷還是心疼,說不出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只是很觸動
心理懸疑片。剪輯,節奏、攝影,音樂,都相當不錯,將緊張刺激懸疑的氛圍營造的十分到位,兩個男演員的演技也是旗鼓相當,特別是扮演精神病人麥克的年輕演員,在大量的特寫鏡頭下,將一個精神病人的脆弱敏感神經質淋漓盡致的呈現了出來。但整個故事設置的大象之死、弒母、同性之愛、愛女溺水死亡、小女孩(醫生侄女)等情節點,包含的戲劇性內容都應該有豐富的挖掘空間,卻講得比較平淡淺層,欠缺層層推進,因果關系演繹不足,沖突感不足、缺乏戲劇張力,不易引起觀眾共鳴,結束時也是噶然而止,觀眾還不明就里
《大象之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