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1 05:29
首映:2005-07-04(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 2006-09-23(日本)
年代:2005
時長:159 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7.6
觀看數:50477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2005佳片有約,淺顯解讀《紀子的餐桌》
《紀子的餐桌》讓我想起安部公房。
安部的小說里反復出現“都市人的失蹤”這一主題,人物們面臨地理、身份、身體上的消失,城市的匿名性提供了無限的迷宮,人們會被輕易地剝奪坐標,消除身份,成為無法辨識的人。在園子溫這部電影里,他創造了名為“出租家人”的新工種,而成為他人,這不也正是消失術的一種嗎?但與安部作品中常見的被動失蹤不同,《紀子》中的人物全部是主動消失,她們不斷叛逃,扮演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電影的前幾十分鐘是一個常見的“上京”故事,少女紀子感到自己正受困于故鄉的沿海小城,她的身份由學校與家庭構成,而學校與家庭,那是兩棟長著深厚根系的建筑,將她楔進固定的坐標。紀子為小城中麻木的日常郁郁不樂,但像小學同學蜜柑那樣,能在麻木的日常中無知的快樂著的人也是值得羨慕的,于是她的郁郁不樂更深一層:為自己的郁郁不樂而郁郁不樂。當她知道在東京有她的同類,她趁停電飛快的收拾行李,逃離了故鄉。
沒有任何日本都市能有東京一樣的吸引力,它是一切的正中心,你可以在東京找到任何能想到的事物。它是流動的盛宴
短評放不下了遂:
前身是自殺俱樂部,是個人風格趨于完善、要素齊全的園子溫式電影了,處女女高,壞女孩女高,傳統家庭里受困的妻子,對社會秩序的蔑視和縱情破壞,大段哲學式獨白,章節敘事,等等。只不過這部還真的相當地不暴力,幾乎沒有什么大尺度畫面(僅有的一些都是直接從自殺俱樂部里截出來的),而只是安靜地訴說著人們的空虛,迷茫,家庭里遭遇的忽視,沒有傾聽的心臟,我們只是想要避免痛苦而已。(不過這部在敘事上的人物視角、時間穿插、幻想非幻想的現實,構成上是蠻混亂的
「一份評論」終于也有自己的播客了~第一期節目,我們將焦點匯聚在《紀子的餐桌》,一起來聊聊電影背后的故事。在這里,推薦您搭配我們的節目,一同服用以下評論。
收聽來源: [網易云音樂] / [喜馬拉雅] (歡迎訂閱!)
“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個自殺俱樂部”
——評園子溫《紀子的餐桌》
// 1 /
凌晨到來,天光熹微,清醒的優香最先醒來,并且永遠地出走,穿上姐姐離開家時的綠風衣。
姐姐紀子則是緩緩睜開眼,將昨日發生的事情講述成青春,最終告別了“光子”的身份,再次成為了紀子。
54個少女的電車臥軌自殺和徹三殺人后和久美子、光子、優子繼續“扮演”家人生活的兩段無疑是電影中最為震撼的片段,電影中探討的部分很多,例如家庭關系中父母對孩子缺乏理解與重視,將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與他們的內心漸行漸遠;憧憬大城市想要獨立生活的光子在找尋自我中的喜悅、迷失、悲傷;被人遺棄后想要填補內心空缺、沉浸在扮演角色中的久美子等等。
獅子與兔子的追逐,兇手與被害者,不同于動物,人可以轉換這些身份,獅子吃兔子,兔子吃草,便形成了社會的”圓”。我們想成為花
2005佳片有約,淺顯解讀《紀子的餐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0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