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月前看了 《Visible: Out on Television》已經非常感動,而這部專注在trasn community的紀錄片,更加specific也更nuanced.
片子里提到80%的美國人在真實生活中都不認識任何一個跨性別者。我自己也是在24歲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才認識了第一個trans woman同事,對這個群體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教育缺位的現實情況下,媒體上的representation really matters. 它是人們唯一的point of reference, the only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當你是少數群體的一員時

這個翻譯讓我一開始以為是講好萊塢跨性別演員的遭遇處境之類的片子,結果發現主要是講美國熒幕上跨性別角色的形象變化,"Trans Lives on Screen"也許應該換種譯法。
人無法成為他所沒見過的人。如果跨性別青少年在熒幕上看到的跨性別角色都被塑造成變態殺人魔、性工作者、暴力犯罪受害者,他們要如何找到希望?人們要如何通過臆想、扭曲的跨性別形象去認識真實的跨性別者?不是說沒有這樣的跨性別者,但如果熒幕上只有這種形象,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偏見,就是一種強加的污名

1.在提到《巴黎在燃燒》的時候,受訪者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從外面看進來”,作為非LGBTQ人群的我們永遠無法了解他們最真實的想法以及在這個社會里最真實的感受…前幾天在感情坎坷時和兩個朋友聊天時說到“對男人真的好失望,好想趕緊瘦下來當個帥T”,說完他倆都沉默了,那一刻的沉默讓我意識到也許冒犯和傷害了他們,而這種不友好的冒失行為在根本上還是歸結為自己沒有完全用平等的態度去看待這個群體…
2.任何一個群體逐漸被認同、接受的一個關鍵都在于,社會中讓一般民眾望其項背的優秀人物的出現

??不是含劇透,是完全劇透??
看完了,107分鐘。發現看過的好友說可以與賽璐路壁櫥對比,不過這部沒賽璐路壁櫥那么單線(按時間順序講述),而且賽璐路壁櫥的發言人很多并不是同性戀哈哈。
這部紀錄片一環扣一環,我把我有感觸的觀點全都列出來:
①人們對trans群體的認知多是通過電影/電視劇/訪談……這里點出的詞是“看到”,即,trans和普通人所看到的trans是被羞辱的還是被尊重的。紀錄片快結束時給出的觀點是,熒幕的描述是方式而非目標。
②紀錄片名稱是"Disclosure"

Trans版的visibility,想看了那么久沒想到最后看完是因為作業哈哈哈哈。有幾個點很觸動:
1. Kardashian式審美與gay stylists, street queens, and eventually sex workers的關系。在何不食肉糜地說某族群“迎合”誰之前先想清楚某族群在不“迎合”的情況下是否能生存。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What are you?What am I?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