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格爾的實驗之前,服從實驗已經有多人做過。
1.1924年,威爾士的landis實驗:堅決要求被試者殘忍地砍掉活老鼠的頭,而且被試者都不是醫生或醫學院學生。結果是71%的被試者被強令照做。
2.1944年,frank實驗,frank發現只要自己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讓被試者做各種各樣的荒謬動作。
不過,米格爾沒有修過心理學,所以他沒有借鑒以上實驗。
米格爾實驗有很多奇特的情景,電影之中根本沒有提及:
1.逼真。實驗情景是非常逼真的,首先,被試是要被實驗員要求把扮演”學生“的演員綁起來的,而不是實驗員來綁,等于被試從一開始就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為了讓被試者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實驗者會先用機器電擊被試者,讓被試者更加認為機器是真的有電。
2.機器。假電擊器并非是如家用電器一般,而是非常醒目標明有危險的。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電擊器,而且在危險的刻度上有偽裝的骷髏符號,明確指出超過300v對人是致命的。”非常危險!“
3.大笑。很多被試會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有一名被試甚至笑到無法行動,實驗停止。
之后的”英雄“們

“這種變化是真的,持久的,很快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我們受權威影響,并且服從權威,因為人性是希望能夠越來越不思考,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熵”,這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其實人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而更依賴于讓別人做決定、負責任的。事實就是這么產生的,你雖然內心很拒絕,但你還是照做了。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劊子手”,對自己,或是別人。這個實驗是1961年做的,如果現今的實驗不是電壓而是別的,很難想象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人們對于不確定的事情更會參考別人的意見
搞學術是很無聊的,無趣的,平淡的,像吃一口饅頭,就一口菜,沒有什么的多余的新意和起伏。
很多評論和媒體認為這部電影平淡,excuse me?搞得轟轟烈烈你覺得假,搞得平平淡淡你又覺得無聊?為了評論而評論,你不是噴子?
科學是平淡的,我們要做的是感受到這份平淡里的力量。將學術和現在已經無比商業化的電影結合,到底誰應該占上風,形式和內容是相輔相成的,但終究形式應該服務于內容,學術上的一份冷靜和平淡不應該是這種自傳類、包含學術元素的電影需要避諱的,相反正是需要表現的。觀眾應該從電影中能分辨搞學術和搞社會工作的差別,從而對科學帶有一分敬意和尊重,這是這類電影在現在社會需要傳達的意義。如果這類電影和其他電影給觀眾造成的刺激點是一樣的,那著實是可悲的,我也不會在熱衷于此。

實驗者:吉姆·加菲根領銜,人類不了解人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