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8 10:18
首映:1989-03-16(中國香港) / 1991-04-20(日本)
年代:1989
時長:99分鐘
語言:粵語
評分:8.5
觀看數:11178
熱播指數:636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阿郎的故事:生命總有難舍藍藍的白云天
昨晚突然聽到羅大佑的《你的樣子》,心血來潮又重溫了《阿郎的故事》。第一次看大概是中學時期了,現在劇情幾乎是不怎么記得住了,只依稀記得電影很好看很感人,阿郎很帥很會撩,當時阿郎死了響起羅大佑的《你的樣子》,自己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同時哭得稀里嘩啦的。寫到這里突然理解了為什么電影愿意以悲劇結尾:“悲劇更有震撼力,更能深植于回憶”。難道不是嗎,我的回憶里全是結尾那段,甚至記不清前面的劇情有些還挺好笑的。
我能理解導演溫情的片子非要拍成悲劇,但是這種處理我認為有點刻意為之的感覺,并且也與人物性格不符。10年前的阿郎與10年后的阿郎其實變化不大,依舊是浪子、吊兒郎當、生活隨意、脾氣暴躁,并未沉淀下來,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好男人、好爸爸。他并不是那種為了給兒子更好的生活,而加倍努力工作,省吃儉用的爸爸。相反,他的生活很有得過且過的感覺,吃吃穿穿都是瞎湊合,工作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點微薄的工資還時不時被扣點。同時,兒子的性格也是比較像他,也很不在意物質的生活,除了小孩子那種愛玩的天性
深夜兩點四十四看完了這部《阿郎的故事》,幾度哽咽,結尾在羅大佑的《你的樣子》,歌詞和旋律直擊人心,潸然淚下
“從遠處聽見嘆息的詩 在呼喚著舊日名字
從遠處看見某個影子 在掛念著落日情意”
杜琪峰,我最愛的導演,一個既能拍出冷酷到極致的《黑社會》,又能拍出如此動人溫情的《阿郎的故事》的導演,一個在香港最亂的地方出身,一定是一個在歲月中浮浮沉沉,經歷過黑暗,又始終心有柔軟的男人吧,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阿郎的故事》沒有杜琪峰其他的電影中絢爛迷人的極致視聽調度
重溫這部電影,還是會感觸良多,真的會懷念香港電影的經典時代,懷念周潤發張艾嘉的青春面龐,以及片尾響起你的樣子的時候的,內心的不平靜。
故事好簡單,一個風塵浪子在諸多經歷之后,能夠期待家庭,期待愛情的故事,結局的悲慘讓人觸目驚心,也許還藏著他內心對夢想的追逐,所以才會答應去賽那最后一場比賽吧,摩托車也許是那個年代所有年輕人共同的速度追求吧。
故事一直在平靜中敘述,包括對回憶的穿插,會讓人覺得一切好像都是那么貼近你我,除了最后那一段略顯突兀以外,其他的都平凡的就像我們的生活
如果沒有羅大佑的音樂,阿郎的故事就是個價值觀爛片,阿郎在任何情況下都屬于“糞坑角色”——臭不可聞,十分惡心,呸。
我實在想不明白當時這電影怎么這么多人喜歡?這什么故事內核?這阿郎什么行為邏輯價值觀?難道當時受歡迎是因為人人都想成為“阿郎”——不負責任的同時還可以為所欲為?這是臭蟲打滾——臭了一片。活在陰暗角落的老鼠的意淫?
相比之下《天若有情》價值觀正常多了,行為邏輯也是個正常人。
看不下去了,不想看了。
每次吃飯時會找個電影,愛奇藝,電影,華語,評分,然后千挑萬選一部自認為感興趣的,《阿郎的故事》,被錯過N次的電影,因為從來就不了解周潤發,外加阿郎一詞,曾被《再見阿郎》那部千集大劇深受其害,心中陰影甚是一時揮之不去。今天終于再無可找的情況下被迫點開。
在那個香港電影如日中天的年代,我幾乎也沒看過什么港片,看過的也沒什么感覺,對那些對港片有特殊情懷的人也不甚理解,小時候家里兩個姐就格外鐘愛,這個那個港星也是如數家珍。
張艾嘉從前就不認識這個人,周潤發只聞其名不詳其人
好久沒這么感動過了,即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有些東西,錯過了,就真的永遠錯過了。我們就是自己導演的電影里的主角,為了讓自己的電影圓滿謝幕,就必須在懵懂的時候驚醒自己。我們還年輕,但我們很快回老去,在老樹昏鴉下回憶往事,希望自己的電影里全是兩點,我們必須奮力前行。為了年輕的我還能有機會慶幸。謝謝你,這么優秀的電影。
阿郎的故事:生命總有難舍藍藍的白云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