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31 06:36
首映:2019-12(廣東時代美術館)
年代:2019
時長:125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6
觀看數:48140
來源網:三年影視
殺馬特我愛你:羅福興領銜,專訪李一凡:精英主義遮蔽了殺馬特
殺馬特與我們同為現代社會受權力規訓的主體。殺馬特們面對的是更直接,更顯性的暴力:惡劣的工作環境,個人健康缺乏保障,人被異化為高效生產的機器;而我們面對的是隱形的暴力:要增長,要積累,要積極地生活。在兩種不同表現的暴力作用下,人對暴力的反抗形式有所差異。殺馬特以一種更激進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反抗。他們改造自己的身體以彰顯主體性,以被人注視、不被認同的生活方式作為高昂的反抗;而我們面對無形又窒息的暴力,以抑郁癥作為反抗,以增長和積極的反面
知識視角的文化抵抗最終讓位于那些生活在鮮有微光的角落里的普羅大眾,舞臺在這里,自己來說自己的話。
20210723觀后
中國的紀錄片生存很難,沒有什么資金支持,更不像電影或電視劇,能講市場、談大獎。回想了一下,自己罕有的幾次觀看紀錄片的經歷也很慘淡。電影院里幾乎包場地看完了《二十二》和《掬水月在手》,看得很累還時而走神,走出這一方空間后心里想著是,即使沒那么喜歡我也要為之買單。
今天線上看了李一凡的《殺馬特,我愛你》。之前在浙大播過,可惜錯過,B站有資源,突然想看了。
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恰巧在閱讀《污名》這本書。不由得想到第一次聽說“殺馬特”時,是在初中。但那并不是一個好詞,班級權力體系中處于弱勢的幾位往往被稱作此。后來,甚至衍生出“殺馬特,肥豬流”這類難聽的詞匯。因此在觀看此紀錄片之前,我對殺馬特的印象并不好。(吊詭的是,盡管我也有把自己頭發全部染成藍色的經歷,卻絲毫沒有令我反思殺馬特的主體性。)
韋伯的理解社會學認為社會學要解釋性地理解社會行動,而這部大量自述的紀錄片給予我機會,走近這個群體
一直知道這部電影,但是沒看,怕看了失望,怕充滿了那種中產階級導演居高臨下的憐憫,如后期的賈樟柯,社會責任感太重,就什么也講不好。但是最近因為羅福興注冊了豆瓣,我覺得是件很有趣的事兒,他的個性簽名是“審美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點”,在豆瓣上簡直太酷了,康德一樣的哲學家,因為康德也除了他們那個村,哪里沒去過。所以就看了一眼電影,果然沒有辜負我的預期,很失望。
我一直喜歡在各個社交平臺進行觀察,發現奇怪的,不合時宜的人。羅福興之于豆瓣,就像微博上發“你好”,“再見”的中老年人
殺馬特我愛你:羅福興領銜,專訪李一凡:精英主義遮蔽了殺馬特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