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逃離德黑蘭》講的是伊朗美國在發生政治矛盾,男主作為一名特工前往伊朗解救被困的六個美國大使的故事。男主假裝一行人是好萊塢公司的制作劇組成功將六位大使流出,這部片子看過以后感覺鋪墊很足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給人一猶未盡的回味。拋開他的政治背景不談,只看這部片子的剪輯,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剪輯既可以延長時間,又可以縮短時間。在主角一行人被困機場時,伊朗革命軍何燕他們的身份明明可以只給一個打電話的鏡頭,但是卻給了很多額外的鏡頭

本·阿爾弗萊克做導演確實有兩把刷子。故事開篇拍得很有紀錄片的真實感。讓人斗然感到無形的壓力,為后面的救援行動著實捏了一把汗。后面說到演藝圈時,又幽了好萊塢一默。一部本來很單調的片子拍得有聲有色,又完全沒有脫離主旋律的路線,精彩,好看。
作為今年奧斯卡過獎影片的熱門,我很看好本片。它實在是很符合老美的胃口。
三星半

電影情節上安排的不錯,一個是貫穿全劇的小孩子不停的拼照片,一個是機場上的驗證電話,還有一個是汽車追逐飛機,其中后兩個可能沒有發生,但是通過這種安排,就將氣氛徹底烘托起來,也將拼照片和死亡威脅緊密的聯系到了一起。情節扣人心弦、張弛有度;許多老戲骨都客串演出;效果很逼真,年代情景還原到位,很有七八十年代的感覺,對于80后來說十分親切。本.阿弗萊克導演了一部杰出的作品。
之所以沒有拿到五星,我認為是弦繃得太緊了,整部片子感覺像是豬八戒吃人參果,還沒品過滋味,就結束了,其實應該在洛杉磯的電影工作室、中情局的官僚機構中多花點筆墨,一張一弛,或許可以拿到經典的地位。
下面是一點觀后感。
搞運動不是你想搞就能搞的。幾個影評都提到了,一開始發起運動的那批人絕沒有想到,今天會形成一個極端宗教勢力的國家,他們大概只是想搞成一個巴拿馬,結果得到的是中世紀。這個事情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了,去年為了一個島,全國發生的幾起散步活動,結果如何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搞運動沒有理論準備和組織準備是絕對的瞎胡搞
鏡頭剪切暗示作用——
《逃離德黑蘭》所能給人帶來的共鳴與不安 ,并不在于電影多么光明主旋律及個人英雄主義,反而恰恰相反,真正可以讓人泛起波瀾的是與之相悖的壓抑與陰沉。
?
對于在鏡頭上寫意與壓抑感傳遞,就不得不提英國導演克里斯托弗 諾蘭, 諾蘭是一個對鏡頭呈像運用十分講究甚至可以說這種講究已經到了偏執地步的導演。從《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或《星際穿越》可見一斑,諾蘭的每一禎鏡頭都會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壓抑緊迫或者是寫實的感覺

“逃離德黑蘭”出品精良!一場狗血美帝獻禮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