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20:01
首映:2011-10-25
年代:2011
時長:106分鐘
語言:粵語,漢語普通話,上海話
評分:6.8
觀看數:50186
來源網:三年網
【酒徒】情節跌宕!程序員的前世
《酒徒》最大的問題在于導演黃國兆,一個做了十幾年的資深影評人,終于按耐不住寂寞而動用了號稱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不能夠否認,導演的確避免了很流俗的小資嫌疑,但也暴露了一部影評人電影最大的缺點:站的太高,不接地氣。
電影中一段字幕大概這樣說:我夢到30年后,有人將我的小說拍成電影,但他沒有給我一分一毫。10年之后,又有人將我的小說拍成電影,這一次他們給了我版權費。這一段明顯是導演自己對于王家衛拍攝《2046》的不滿,但《酒徒》一片中充斥著對王家衛風格的模仿,如此看來王家衛借用了《酒徒》的故事立意,而《酒徒》借用了王家衛的影像風格。
片中字幕運用的太多,本來流暢的敘事發展和情感醞釀全部被打斷。時不時的注入戰爭因素,使得影片顯得雜續過多。一個好的文學改編是要有魄力對文字進行刪減的,而黃國兆過于周到的忠于原著,則將自己電影的節奏一一打亂,無論在影像上如此下功夫,破碎的電影敘事結構是無法被彌補的。
(追憶似水年華) x酒徒I
記得上星期說過,看電影也會碰著緣份這回事,這個星期有著相同的體驗。
(追憶似水年華)這類文學作品本身不是我的喜好,但家人卻戀上了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所以我也半被薰陶。
遇上這齣電影,毫無疑問是必看了。
看這些意識流電影之前,已有心理準備可能有一半以上是看不明,或更多。
結果意料之內,看他的回憶,看他的愛情故事,以及遊手好閒的生活,零零碎碎,散落散落,一跳到五,九番來二,前左後右,加上對法文自有缺失,我沒法令自己投入故事當中。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8496第二遍看電影《酒徒》,兩次相隔不到一個月,還是津津有味的從頭看到尾。喜歡這種風格的電影,如《海上花》、《花樣年華》……說不上為什么,就是感覺這種電影有味道。酒、女人、金錢都是極具誘惑性的東西,自詡清高的文人一旦陷入三者勾兌的生活里,也是不堪一擊,墜入無底的深淵。
張國柱主演的劉先生,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小文人,賣文為生窮困落魄、居無定所,生活的拮據,有時候需要女人的接濟。中國自古就有笑貧不笑娼的傳統,文人混得不如舞女、妓女,在尊嚴上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偏偏張先生又是個酒徒,入不敷出,雖然穿著體面保持著文人的自尊和高雅,但內心的苦悶也唯有自己知道。
自古名士多風流,酒色之徒向來不分家。面對房東17歲女兒司馬莉的勾引,劉先生尚保持著做人的底線,即使在喝醉的時候,依然能做到坐懷不亂。由此可見,文人的亂與好色,并非毫無原則。后來房東家女兒告訴他一個秘密,15歲的時候就墮胎了,他告誡她太新潮了不是好事,司馬莉笑他太老派。在新潮與老派之間,他選擇了老派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訂閱號“楷威映畫記(kaiweimovie)”
《酒徒》是劉以鬯發表于1963年的小說。2011年由黃國兆改編并導演成同名電影。黃國兆是個不熟悉的名字,網上查了,也只是采訪多,個人經歷介紹很少。《酒徒》被冠以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到底是不是這樣,很難講,可以肯定的是,這部小說的實驗色彩非常濃厚。小說變為電影,其實就是導演黃國兆的取舍與選擇。而且從不同角度來看,其實會產生不同的情趣。
從人物的關系看《酒徒》
一個loser如何走出困境,成長起來,這其實是商業片最愛表現的主題
怎么看怎么覺得劉先生代表的20世紀60年代的編劇就像現在的程序員那么苦逼。除了能夠換點酒錢的也越來越木訥的腦力,啥都沒有。
看罷該片,最大的收穫便是我知道了劉以鬯。
喜歡王家衛的電影已有若干年月,但我竟從不知道劉以鬯這位香港大作家,實在深感慚愧。劉以鬯寫的《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而王家衛《2046》和《花樣年華》的靈感,便是分別來自於這部小說和劉以鬯的另一部作品《對倒》。
《酒徒》這部電影改編自劉以鬯的同名小說,我沒有看過原著,不曉得書中故事和《2046》的關聯程度如何,但看見六十年代的影像和那個寫黃色小說的劉先生,很自然便會聯想到《2046》。《酒徒》中的劉先生有點迂腐
【酒徒】情節跌宕!程序員的前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