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8 00:04
首映:2017-01-18(法國)
年代:2017
時長:110分鐘
語言:法語,德語,意第緒語
評分:8.3
觀看數:22949
來源網:三年網
“一袋彈子”不要因為苦難,放棄對美好人性的向往
彈子彈的鏡頭很多,可能是我想從片中看到的東西太多,所以不是很懂片名和內容的關系。
一個歷史差的人僅僅知道這是跟二戰期間猶太人相關的電影,看了之后最深的2點就是: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每天像片中人物一樣天天活在擔驚受怕之中,要好好珍惜過好每一天的生活;第二個當然就是善良了,多虧了里面善良的人兄弟倆才躲避了很多災難,不管是在什么時候,善良真是讓人感動的東西啊。
納粹失敗之后,逃亡并沒有結束,新的人群開始了新的逃亡,納粹時代和新時代的一些逃亡者都是無辜的,無疑升華了整部影片的意象。導演安排姐弟戀的指向也應該是男孩經歷多次逃亡,在逃亡中長大,在逃亡中成熟,與年齡已不匹配。劇情滿分。哦,對了,原來我們九零后小時候玩的彈珠也是國外傳進來的。看完電影去查了查希特勒,他的性情大變居然是因為所愛的人的自殺。
(芷寧寫于2017年7月10日)
2017年的影片《一袋彈子(Un sac de billes)》,大約是法國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小說《彈子袋》第二次被搬上銀幕。第一次改編版本于1975年公映,早先的這部還有一個譯名,叫做《苦難的童年》,似乎有將原著氣質帶偏的嫌疑。
處于戰爭期的人們,很難不苦難。對童孩而言,他們原本可以嬉鬧玩耍的生活被徹底打碎,他們上一秒或許還在天真爛漫地撒歡玩樂,下一秒就猝不及防地跌進了或顛沛流離或生離死別的境地,有的甚至對戰爭究竟是什么還懵懵懂懂之時,就失去了生命。
面對苦難,約瑟夫·若福的創作態度似乎是相對積極的,他在《彈子袋》一書的前言中有這樣的話——“這本書不是歷史學家的著作。它是我對十歲那年的童年的回憶,講述我在法國被占領期間的歷險生活。三十年過去了(作家生于1931年),記憶和忘卻一樣能夠改變一些故事細節,但主要的東西是記憶猶新的:它的真實性、它的親切感、它的詼諧和驚慌所在,無一處不歷歷在目。”
看罷最新影版《一袋彈子》
整部電影節奏張弛有度,從第一次逃亡中幸而生存只是戰爭開端給予人們的一個“桃”的劇情急轉直下,讓觀眾為兩個男孩一直捏著把汗。得幸與父母親對男孩的教導有方,兩人團結有計劃,順利躲過德國長官的重重懷疑。在整個逃亡過程中他們遇到了許多幫助他們的好心人也有很多與他們一樣身份的人遭遇不測。
用一個猶太星與同學交換的一袋子彈在兩兄弟逃亡之前被留在了原來巴黎的家中,面對突然離開父母哭泣的弟弟,莫里斯展現了哥哥對弟弟的愛,并承諾順利躲過一切會重新給弟弟買一袋子彈。雖以玩笑口吻允諾
在被德軍占領的法國,毛里斯和喬是一對年輕的猶太兄弟,父親經營著一家理發店,一家人生活溫馨又美滿。直到納粹要求所有猶太人必須在外衣上縫上一個黃色的六角星以示區別,由于當時人們對猶太人的偏見,同學對他們的態度也開始轉變。
眼見猶太人的處境越發困窘,父親命令兩兄弟立刻先行前往自由區逃難,一家人約定在尼斯匯合。臨走前父親囑咐不能告訴任何人他們的猶太人身份。在離開的火車上他們才真正親眼看到了納粹對于猶太人民的迫害。
漫長的逃亡之路,納粹仿佛無處不在
勇敢向前,不要放棄——《一袋彈子》
今天介紹一部法國電影《一袋彈子》。
片名Un sac debilles / A Bag Of Marbles (2017),別名彈子袋。
這部法國電影改編自法國當代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小說《彈子袋》。
玩彈子是我們小時候玩過的一種游戲,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們還玩不玩,在我們小時候,玩彈子可是一項充滿競技性的游戲。
玩彈子就是彈玻璃球,各地游戲規則可能略有不同,但大同小異,結局都是贏的人可以拿走輸的人的彈子。能夠擁有一袋彈子,絕對男孩兒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情。
在影片發生的年代
“一袋彈子”不要因為苦難,放棄對美好人性的向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