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看新聞云:菲律賓當地時間10月30日23時55分在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出生的一名女嬰成為世界第70億個人。這名女嬰名叫丹妮卡·卡馬喬,出生時體重不到2.5公斤。世界是喜是悲不得而知,我想她的父母是滿懷歡喜和溫柔的, 無疑!
周六佳片有約放《列寧格勒》,斷斷續續地看完(實不忍認真看)。被困883天,150萬人死亡!那150萬人誰不是父母的孩子或孩子的父母?為了一個或幾個心態、人格扭曲的人一個城市就搭上150萬條生命。不可謂不慘烈!
“總有一天我們會燒光所有的書籍、家具、地板------”女主人淡淡地說著。極冷之地無煤無柴、無水、無電、食物短缺。
涂著口紅的兩個女人 , 翩然起舞。似要舞向世界的終點。
兩人并排而臥,談論著怎樣媚倒和降服男人!很美!就如人世中的驚鴻一瞥,那一瞥就足以抗衡人生的苦寒與蒼涼。
以為是很老的片子了,陰郁、暗沉、苦寒,一星兩星的亮色很快就在其中湮滅-------卻不知是去年的新片。是啊,在那般痛楚中浸漬過的民族,該會永遠記住。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理性

蘇聯解體后列寧格勒改回圣彼得堡,俄國人的精神似乎也回到了帝俄時代,回憶傷痕取代了雄心壯志,這部片子的精神氣質很難讓人聯想到是俄國導演。
提到俄國二戰題材電影給人印象深刻的是《解放》、《莫斯科保衛戰》,是貫穿其中的英雄氣概和宏偉氣勢;當然,換個視覺拍戰爭也是不錯,可惜對于這部片子我的評價是:無病哀嚎。
片子開頭一伙平民上戰場送命,這個倒是真有其事,當時蘇聯兵敗如山倒,大量采取極端措施抵擋德軍,比如督戰隊,比如讓平民去打坦克。這樣干當然很殘忍,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又還能有什么別的方法呢?戰爭不是游戲,讓平民上戰場送死當然很殘忍,但是殺死平民的德軍難道就講人道?導演作為一個俄國人,居然只講蘇軍殘忍,不講德國非正義,立場可想而知。
片中大篇幅描述了圍城的苦難,人民不斷被餓死,大量描述了圍城中人性的黑暗面,拍的格外煽情的同時大量揭發蘇聯當局種種惡行,給人感覺反而是蘇聯政府毫無人性,政府爪牙不干好事專門整人,為了面子把群眾給餓死了。搞得好像德國人是蘇聯人民的朋友,蘇聯政府是人民敵人一樣

長期饑餓給人帶來的折磨原來這么kb。。
德軍營養師按人均需要熱量計算圍城至餓死大半人所需時間的思路xe而qd..不過他似乎忘了他們自己也要吃面包的,這樣恐怕圍城方需要的能量要多很多倍吧(不過也許因為沒有平民所以需要的少些?or士兵需要的能量比平民多幾倍?)
逃出生天的女主毅然回去照顧別人家的倆小朋友真是令人意外和感動,但是考慮到她爸爸是前朝的大將還跑回正在艱苦作戰的俄國真是不作就不會那啥啊,想回家啥時候回去不行呢,或者要是想在艱苦的戰時支援祖國那您也多帶點兒物資啊。。從這個角度說本片適合家長拿來教育小盆友要聽爸爸媽媽的話:)

列寧格勒:盛宴級戰爭片 借用之前網友評價的,這是個人目前看過的最偉大的戰爭電影,沒有之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