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5 11:30
首映:2020-09-12(多倫多電影節) / 2020-09-24(丹麥)
年代:2020
時長:117分鐘
語言:丹麥語,瑞典語
評分:7.9
觀看數:27448
熱播指數:324
來源網:三年網
“酒精計劃”啤酒雨下的艱難浪漫
影片開始是學生們過著喝酒,刺激生活的狀態,而后來因為學生們把檢票員拷在欄桿上沉悶的教師會議能得知尼古拉和皮特這一側的視覺很沒有生氣。
到了開啟故事線的高潮。4位中年男教師都為了擺脫現狀。而決定一流解千愁。馬丁的課堂不再無聊
vs
tommy和小男孩的這一幕讓我想到放牛班的春天,很暖。
因為發現喝酒真的能“解千愁”到后來,4名老師的酒量見長,隨之也引來很多麻煩事……
塞巴斯蒂安的考前焦慮被老師提醒要不要試試老師前喝些酒來緩解焦慮。
看電影時以為只是單純講述酒精的文藝片,一度覺得無聊
沖著麥叔看的,雖然《狩獵》只看過一次,但是《狩獵》故事情節和人物詮釋讓我始終對他抱有很高的期待,于是《酒精計劃》毫不猶豫列入了想看列表。
《酒精計劃》開始是一群小孩繞湖賽程里喝完一箱酒,這群年輕氣盛的小孩喝完酒大搖大擺闖禍被學校明令禁止了酒。
四個關系好的兄弟生日小聚,原本不喝酒的男主也打破界限把酒喝了,由此打開了眾人喝酒的序幕,也是轉向影片第二階段:開始飲酒
第一次喝酒之后,男主上課前喝了酒,意外發現還不錯,朋友覺得很有意思
剛剛看了酒精計劃這部電影里面有一個理論說人體內血液酒精濃度不應低于0.05%,適當的酒精濃度有益于人們在處理事情時更加鎮靜 談吐更加輕松隨意。于是4名老師在嘗試了這個理論之后,也得到了一些很不錯的生活正反饋。不過這也養成了他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感覺不順時便隨手飲酒的習慣,而且他們還以丘吉爾等歷史名人也愛喝酒為例來安慰自己 許多名人都有著愛飲酒的習慣 剛開始看的時候其實我也感覺這個理論挺有趣的,我也試著把家里寄過來的包酒喝了兩口,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問題
多少人記得自己第一次喝酒是什么時候,當發酵物的猛烈味道滑進口腔,然后從胸口緩緩生出的自得肆意蔓向大腦,你腦中涌起的是少年歌聲中的驕矜,還是中年舞步里的了無拘束。酒是片中很重要的一點,畢竟這是個關于酒精的故事。
烏托邦的計量單位
喃喃低語的酒徒踉蹌前行,說著美好又古怪的話,手里拿著“最廉價易得的烏托邦”。
校方因校內學生的飲酒活動做出了飲酒的禁令。禁酒令,從上個世紀起就寫進了數代西方人的記憶之中。糧食產量不足、酗酒暴力事件頻發以及宗教原因,禁酒令的出現總是不可避免
補一篇《酒精計劃》的影評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強烈推薦片尾曲:What a life 聽完心情會變好,最好結合著麥子叔的舞蹈
我覺得這部電影講的是人們研究酒精對于生活有內有好處,結果是適量的酒精是有積極作用的,但過量不節制的話會發生悲劇
酒精其實就代表了感性和幻想,逃避,寄托等等,我們生活中除了客觀現實,更多的是情感,高興不高興愿意不愿意等等,電影的意思應該是要用合理的方式調整情緒,他們用喝酒,我們還有其他的放松方式
對于我來說,就是看小說和看電影,就像逃避不想面對的生活一樣
Hvad er ungdom?
En drom
Hvad er kaerlighed?
Drommens indhold
——Soren Kierkegaard
何謂青春?夢也
何謂愛?夢境也
——索倫·克爾凱郭爾
在我看來,《酒精計劃》(DRUNK)這部電影所討論的便是何謂“自我”。
影片的整體基調事實上是十分壓抑的,它用歷史老師馬丁以及其他一些中年中學老師所進行的所謂《人體天生缺乏千分之五酒精》這一“研究”及其“研究過程”,在無形中道出了人人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當現實的重壓強加于我們每個人身體之上時
“酒精計劃”啤酒雨下的艱難浪漫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