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2 00:48
首映:2021-07-08(戛納電影節) / 2022-03-04(美國)
年代:2021
時長:95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5
觀看數:53666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楊之后”邏輯嚴謹的劇情片 8.12字數限制
電影采用了在軟科幻里也當屬最柔軟的一種創作方式。畫面的處理很是注重掩映交錯的剪裁,透露出靜謐幽深的鏡頭美學,潤物細無聲的科技又給畫面涂刷了一層簡約的未來感。人的囈語被拈得很輕,而物的窸窣落針可聞,均勻的白噪音令人昏昏欲睡,這種聲音環境是心靈環境的代指,隱去感情的恬淡敘事像是隔絕在夢的窗紗之外,人們的精神處于一種氣若游絲的空曠中,但意志卻很濃密地編織在每一句臺詞里。
電影的觀感像是郝景芳評價劉宇昆所說,“思索如水流般滲透進豐富細膩的日常畫面
安靜細膩,故事的哲理發人深思。“對毛毛蟲來說是世界的終結,我們卻稱之為蝴蝶。”(Eckhart Tolle)What a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of the world,we call a butterfly.
未來世界里,家庭機器人的故障失修被處理成一場針對已逝家庭成員的漫長哀悼儀式,在片段的記憶里重新審視過往人生,從碎片線索里追尋存在的證明和意義,追溯的過程很像《網絡迷蹤》。
品茶和蝴蝶標本兩場戲的音畫錯位可以被解讀為不同視角下記憶的微妙差別;畫幅的變化也直觀劃分出yang與其他家庭成員的視角區別
故事其實還挺懸乎的,好像是在說科幻,又好像不是。
大概也是以科幻之名,來說說其他吧,至于“其他”是什么,網上有很多的解讀,當做文藝片來看,其實也很有意思。
也相當符合文藝片的節奏,緩慢到沉悶。
故事背景有點意思,話說老外的公司為了推銷,“發明”了一個概念——家里頭只有一個小孩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買個機器人陪TA一起成長吧。
說不說,老外的人口確實成問題,明明二胎可以解決的問題,非要用這種笨辦法。
在這種推銷下,好多家庭中了毒,砸鍋賣鐵也要買一個啊,否則不符合社會主流。
對于本片,我的評分為5:
評價:整個片子很好。也是相當文藝的一部片子,確實不符合別的科幻片的立場。
本文不是影評,只是別的方面的探討,并不是片子本身所要關注和表達的主題。
下面是探討
1. 時代背景的可行性
有人探討這背后的時代背景么?
A 所有人都是東亞式的衣服,進行“生態”的,“和諧”的生活方式,處在都市和自然的交接之中。所以,在現實世界,是何種變化促使架設22世紀(我個人猜測的)的人們演化到這樣的情況的呢?
B 處于克隆人和techno-sapien與原有人類共生的時代(潛臺詞還有一個
電影描繪了一個未來世界,那時克隆技術非常成熟,機器人也做的非常逼真,虛擬現實與現實交匯,汽車再也不需要司機了。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世界,人和人之間充滿了距離感,家人,愛人,陌生人,好像好多話說不出口又很想說。
楊作為一個不諳世事卻又懂得世間萬物的機器人,經歷了三個家庭,兩代人。真誠的對待別人,從不說謊,陪伴主任身邊,對世界好奇與渴望。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人人都需要的機器人,也有自己的世界,他愛情的萌芽因為一場意外化為泡影,他的第一個主人遠離家鄉,第一個家庭支離破碎
整部電影,其實都是在對記憶的探討。
首先問自己,你自己的童年記憶。
其實就和楊一樣,都是一些圖片,畫面。
然后我們再按現在的“常識”去解讀畫面。
因為我們的“內存”和楊一樣,都會滿,都會需要去壓縮。
引用一下:[https://www.jianshu.com/p/37083a447e14]
回憶是對已發生事件的重構|《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
另外,我們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就像盲人摸象。
當你被帶入另一個盲人的視角,那就有了更多的畫面,會重塑“不同”的記憶。
而且,男女主現在都很憂傷,所以,明顯的
“楊之后”邏輯嚴謹的劇情片 8.12字數限制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