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塔吉鍋,不得不說蔡要要,她寫過一篇軟文,我這樣廚藝平平的人,看了后也覺得,只要擁有一個塔吉鍋,也能做出個大菜
蔡要要時代推薦的是原版的塔吉鍋,即鍋身鍋蓋都是陶土制成,而且沒有把手,加熱后怎么上桌呢?
想想我們這邊的粗陶鍋,幾十一個,要是經常加油干燒,幾個月就壞,塔吉鍋可是200多一個誒
剛剛搜了下馬云,榜首的塔吉鍋,顯然經過改良了,將最容易破損的鍋身,換成了鑄鐵,還加了把手,好歹有個幾斤重,在分量上也似乎更對得起那200多塊,也更經用了。
絹豆腐
想起蔡瀾曾經在知乎提問

為了看這個還買了騰訊的會員,是不是真愛?不過這個拍的都有點淺嘗輒止的感覺,然后都是混剪的吧,各種穿插。
講食物都賦予了文化符號。看到了松花蛋我就去買了松花蛋 有沒有很優秀?
還要寫滿140字,為什么呀?美食都讓我無語了好嗎 只能吃。聞名的非魚罐頭 我還挺想聞一聞的,我又保存了一遍說還不夠140字,這是什么鬼?
不過國外的美食 有的看了真的沒有多少食欲

制作的精良不必多說,畫面漂亮,許多段落的剪輯也精彩,比如大平老師對于捕旗魚一段的處理,在視聽語言上是挺經典的,可惜華麗的形式下依然難掩內容的空洞和乏力。主要的問題在于“風味”有余,“人間”不足,在探討人物與食物的關系上過于淺嘗輒止,導致缺乏“地氣”,時常有看科教片的錯覺。
實際上舌尖一二在這方面把握的不錯,舌尖三有些過頭,風味人間顯得不足。其實我一直想為舌尖三說幾句話,舌尖三的導演確實不如陳曉卿懂食物,估計也沒陳曉卿那么愛吃,他是想藉由飲食去探討背后的人和社會的變遷

風味人間 第一季:為什么有些食物“聞著臭”,但“吃著香”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