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所以就沒有對影片抱有很高的期望。大概也因此覺得影片拍得很不錯吧。
所以這篇影評也不是什么值得認真看的東西,畢竟連原著都沒讀過。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講述一個人如何從過去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尋找幸福的故事。《金翅雀》這幅畫作就是主人公少年時代生活枷鎖的意象。《金翅雀》原畫中可以清楚地看見那只鳥是被鎖鏈束縛著的。于此對應的是影片海報中的少年主人公赤裸上身躍身跳入泳池中的形象。像不像一只展翅的鳥?而且與畫作中的鳥相同,海報中的少年在圖中占據偏右的位置。至此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如果電影好看的話,是不會覺得很長的,但我在看電影國產里,看了好幾次還剩多久。本來以為重點是關注一個經歷博物館恐怖爆炸事件的男孩身上,結果發現博物館里的那副《金翅雀》的畫才是重點。結果導致了,本來最有看點的男孩,卻成了畫的的講述者。而關于畫的事情,又沒有講的那么深。其實男孩的經歷,是一個很能引起觀眾興趣的點。本來有一個還算不錯的家庭,雖然爸爸不怎么樣,但有一個很愛他的媽媽。但突然的恐怖襲擊,讓這個男孩失去了親人,同時不靠譜的父親,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來
1、對於金翅雀(The Goldfinch,2019)這樣劇情線岔出而撩亂耳目的電影,最好先擱置關於這幅畫的象徵與作用,回歸主題:自我追尋。我會這樣去看:這是一則主人公亟欲擺脫原生家庭所給予的身分限制,投入另一種身分與生活,導致自我迷失的故事。男主角在父親遠離及母親過世之後,迎來了一次投入一個資產高端家庭的機會,當警政單位與社工詢問他時,他選擇了投靠這個家庭。隨著劇情開展,我們看到他如何欣悅的期待寄宿家庭宣布領養,雖然隨後命運稍微捉弄了他一會兒,但是他又回來,作成了這個家庭的女婿

三個月前在飛機上看完的這部電影,沒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今天查資料,幡然醒悟!金翅雀的畫家是Carel Fabritius!是公認的倫勃朗最具天賦的學生!他本人死于1654年10月12日荷蘭Delft的一場爆炸。他被從碎石堆里救出的時候還沒有死…但是受傷太重,不治身亡。讀到最痛心的是這段話:

唐娜-塔特的原著小說獲得普利策獎,此片的編劇之一又曾經操刀過《絕命毒師》,所以期待較高。
評分低是因為失望吧。
不過我倒是蠻享受電影前2/3部分的悠長緩慢,我看到了一個孩子因為失去母親,生活漸漸偏離軌道。
我看到了孤獨。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最后半個小時電影突然變身槍戰、懸疑,甚至有點黑幫片的味道。多少有些不適應。
倒是開始期待讀原著了。
Theo的獨白,關于母親與失去:
In Amsterdam, I dreamt I saw my mother again.
She was just as glad to see me as I was to see her.
翻車的金翅雀,因為導演和剪輯的缺憾變成了無病呻吟的青春疼痛作品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