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3 04:45
首映:1973-12-06(中國香港)
年代:1973
時長:105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1
觀看數:73634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被忽視的經典-迎春閣之風波
迎春閣,是江湖人的舞臺。老板娘“萬人迷”和四個女跑堂開的這個女子客棧在一片春色下卻暗潮涌動,官軍、探子、賭徒、騙子輪番上臺,上演元末亂世的眾生相。
個人以為,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和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樣,之所以成為經典中的經典,是因為他們在其中注入了濃重的中國傳統文人情懷,從來不為簡單的商業類型和盈利企圖所局限,才能以過人的才華成就后人難以超越甚至模仿的高峰。
影片以蒙古王爺和抗元義軍派出的各路人馬對布陣圖的爭奪為主線,在客棧狹小的空間內上演連環好戲。正方以”老板娘“李麗華、”賬房“白鷹為首領,先聲奪人拿下王爺派來的細作,而反方“王爺”田豐、“郡主“徐楓一登場,就氣場攝人,出其不意地將擒獲的義軍聯絡人沙老板帶至眾人面前斬首,敲山震虎,扳回一陣。而后雙方你來我往,互有折損,看得出導演有意在保持雙方的力量平衡。這種平衡是基于對每個人物的精細把握,沒有絕對的主角配角。既有”胡錦“、”茅瑛“等四個女跑堂的個性鋪墊展開,也有對王爺的多疑縝密,郡主的機敏過人的細節描繪(徐楓的扮相實在太颯爽了)
《迎春閣之風波》算是胡導的電影名氣略遜的一部了。可真的覺得比《俠女》好看多了。雖沒看過其《龍門客棧》,但料想該是同類作品。
幾撥人馬聚集于一西北小小客棧內,有抗元義士,有元朝王爺郡主,有王爺派來的耳目,亦有黑道上的俠女,當然還有八面玲瓏的老板娘,圍繞一張朱元璋的步兵圖,矛盾沖突一觸即發。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最喜歡這類片子了,看起來一點不累,情節又緊張有趣,環環相扣,懸念迭起。
開頭那幾場戲,王爺還未到之時,真是精彩。小小客棧里,魚龍混雜,三教九流,身份各異,明查暗訪,主角一個個輪番登場,精彩亮相。
很喜歡老電影的色彩,雖經過修復,那種彩色仍顯得特別溫柔敦厚,不若今日之電影刻意在色彩上大作文章,反倒俗氣了。
胡導對電影的布景道具服裝亦極為講究,故而影片中的客棧迎春閣是陜北窯洞,室外打斗是在黃土高原,演員裝扮服裝也極細致舒服,寫實而不失美觀,哪有現在這般浮躁任意。
還喜歡里面說的對白,國語句句京腔京調,脆生生的分外好聽,既無大陸的生硬也無臺灣的做作。真真喜歡。
看這樣的片子
雖然胡金銓是武俠的電影的一個高峰,但是他有些明顯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很多片里都有的問題,就是他的聲音處理,臺詞對話很有舞臺腔,而且聲音是在一個平面里,沒有立體感。這部里尤其明顯,有一個橋段就是王爺在一樓聽曲并說話,一個女跑堂在二樓屋內把信放回去,畫面在一樓大廳和二樓屋內切換,但是王爺說話聲音的音量一點都沒變,這種后期配音的問題,現在估計只有在粗制濫造的電視劇里才有。
如果是武俠老鳥的話,看到一半的時候就知道,這種片結尾基本上就是王爺和明朝那幫人大戰,武力分出高下,結果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大多是王爺死,這種反正是武俠的一個老套路。
那偷錯圖和把偷錯的圖放回去,其實是一個沒啥意義的活動,你掩蓋一下也要武力解決,不掩蓋也要武力解決,反正最后就是武力解決,中間一段斗智就讓人覺的有點做作無比。
乍一看,一個發生在客棧的故事,像極了《新龍門客棧》的前傳,說后者溯源于此,毫不為過。
有人吐槽,本片敘事過長,前面一大半都在刻畫客棧里三教九流之徒,倒覺得江湖百景,市井風俗,濃縮于客棧一間里,煞是好看。
且論這官僚嘴臉,痛哉快哉,諷刺絕倫。
一、官大就是好,啰啰給我跑
總爺與兩隨從,來店里就是為了尋滋鬧事,仗著是小吏,魚肉百姓,無所不用其極。你看看,總爺小哥來到一旁賭臺,擲骰子時,默念“要大要大”,結果不過是非酋運氣,“一二二”引得眾賭徒嗤笑
武俠世界里,「客棧」作為濃縮的小江湖,歷來是劇情展開的關鍵空間敘事場景之一。
在這個三教九流云集,迎來送往交織的狹窄封閉小空間里,通過精心設計的武打動作和層層布景,步步為營地渲染氣氛,制造懸念沖突,推動劇情起伏。
桌椅碗筷杯碟板凳都將成為武器,敵我試探,你來我往,正邪對抗,都可以發生在「客棧」這個小江湖里。
作為新派武俠的開山宗師,胡金銓導演對于客棧的熱愛是溢于言表的。或者說,「客棧」之所以成為中國武俠一個經典敘事場景,正是胡金銓的多次成功塑造的結果。
從1966至1973年
在看過七武士以后,有一個人也想像他那樣做一個扎實的時代劇,感動現在的人。
這個人就是胡金銓。
所以他會對片中砒霜放多少的量都會有嚴格的要求,更不要說里面的服裝和道具了。當然對一個考古學家的我來說,他用的黃花梨的木箱子,還有他們的荷包,都和元代不太一樣。
但我覺得最有趣的是一開始半小時的人物介紹。你本來認為這是看到的一場插科打諢,后來特別討厭的人物,其實恰恰是片中的主角,那個彈唱關漢卿的賬房跟班。這個人物是片中戲劇性和調動感情的關鍵
被忽視的經典-迎春閣之風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