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沒有看過這樣的時代背景和題材,覺得還挺罕見的。冷戰時期的蘇聯,叛逃的芭蕾舞者。現實部分的色彩像糖果一樣明麗,而回憶則以冷調的黑白形式呈現:貧窮的童年,呼嘯的風雪,母親美麗的雙眼讓人難以忘懷。大量的面部特寫,畫面焦點的微妙轉換很精巧,從右眼到左眼,從面容到眼睛和睫毛。
俄羅斯的廣闊雪原、那種獨有的自然、獨有的苦澀滋養了魯道夫,但為了繼續跳舞,去更廣闊的世界,他不得不背棄自己的土地,永遠地離開母親和家人。只是以一段段回憶畫面出現的俄羅斯,不需要任何具體文字的注腳

生在蘇聯就是原罪。雖然獲得了All Process,最后的表情已經沒有平庸。不是巴黎補全他的Process,滋養他的依然是俄國,母親。他說他依然是俄國式的。他自洽了,接受自己,出生于俄國的火車,和一個臟母親。他愈合了,成長了。這就是all Process的才能。而不是需要巴黎的滋養,不是在巴黎,芭蕾的誕生地,才能真的學到芭蕾,all Process的Process看來不是這個意思。他只有跳舞,宏偉的想象,俄國啟發他的。政治有時只是注腳,微不足道。天真的只鉆研跳舞的孩紙。這就是一個活在蘇聯的藝術家。直到被召回。我也在想

6月15日,上海電影節開幕。開幕片《八佰》因為“技術原因”至今無法上映。
電影節最大的的亮點是《白烏鴉》的加映
用罕見的白色的烏鴉來形容桀驁不馴的芭蕾傳奇巨星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1938~1993)真是再貼切不過
當時芭蕾舞中男舞者僅僅是陪襯而已。雷里耶夫的出現使得男舞者與女舞者平分秋色
而他與芭蕾皇后瑪戈·芳婷長達17年的合作成就了無與倫比的搭檔記錄
然而這樣一位舞蹈家卻險些遭到面臨監禁與流放的命運
1938年3月17日“雷里耶夫出生在火車上,往后他也以時速100哩的速度度過了一生。”

這片開頭一般,漸入佳境,看完之后喜歡極了。這片講蘇聯著名芭蕾演員魯道夫紐瑞耶夫在巴黎演出時脫離蘇聯國籍,留在法國的故事。原以為電影里會有很多政治,意識形態之類的沖突,然而并沒有,這是一個純粹的關于藝術的電影,無關政治,只關注舞蹈。
現在進行的這條時間線很短,所以還有小時候在鄉村生活和去圣彼得堡學習舞蹈兩條時間線。很喜歡三條時間線交替剪輯的方式。男主角回憶小時候見到久歸的父親和在冬宮博物館看到的倫勃朗的名畫浪子回頭這里,男主在嘗試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體驗不同的表達情感

一位法國舞者曾經這樣評價努里耶夫:我簡直無法想象基洛夫芭蕾舞團如何滿足他對服裝的要求,我告訴過他,在巴黎或者倫敦,演出方讓舞者穿啥,他就得穿啥!
看了豆瓣影評,很多觀眾非常不喜歡這個脾氣暴躁目中無人的男主,導致白烏鴉得了很多三星甚至兩星。我倒覺得Oleg Ivenko小哥能把男主演成一個惡評如潮的壞男孩,已經非常還原了。如果你討厭男主角,這部電影便成功了一半,不要期待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只有堅持己見直到最后,才有可能突破世俗藝術的邊界,成為創新的大家。

匠心劇情片 我們終將成為那只白烏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