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1 09:06
首映:1985-12-12
年代:1985
時長:101 分鐘
語言:瑞典語
評分:8.5
觀看數:94268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狗臉的歲月”出品精良!那個年紀的童年
1
根據雷達爾Jonsson的半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說改編的。發生在1958年至1959年的瑞典。
12歲的英格瑪(安東·格蘭澤利烏斯)老惹麻煩,困擾著他的母親;
英格瑪不知道他的母親實際上是病得很重。J媽其實很暴力。
當他和他哥哥有時被送去和親戚住在一起。英格瑪和他的舅舅岡納(托馬斯·馮·布隆姆森飾)和妻子烏拉(基基·朗德格倫飾)在山貓地的一個鄉村小鎮上開始了他們的生活。
2
在城里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薩加(梅琳達·金納曼),一個和他同齡的自信的假小子茜卡,喜歡上他
<狗臉的歲月>。我終究沒有仔細將它的結局看完。可那已經不重要。
英格瑪臉上無邪純真的笑容,開心時自豪放肆地學狗吠。那些所有壓抑著悲哀和傷痛的日子都淡淡流逝而去。
萌動的性愛暗示,死亡的價值意義,情感的重量。在英格瑪的成長歷程中是自如跳動的音符,張開靈性的翅膀神奇飛翔。
他是如此可愛的一個孩子,真誠地關心他周遭遇見的人。
那個吐著白氣轟隆隆忙碌奔走的火車。穿透四季的風景。載著英格瑪繼續他的故事。
或許有時候分開真的只是短短的告別,只是時光想給我們玩個大變活人的魔術。
影片中反復重現的是在海灘英格瑪和母親相互逗樂的記憶片段。充滿了陽光般溫暖的橙色渲染。
可是就是這么殘忍地回不去了。母親必須面對死亡,英格瑪必須接受現實的折磨。
所以在洋溢著喜劇色彩的片子里,嵌著不能拔除的成長之傷。
原來我們就是帶著笑容。在不斷的跌倒爬起中學會成熟地品味生活釀造的果實。
相較之下,我的整個童年都似彌漫著晃眼的青綠和酸澀的草香。
那些毛茸茸的狗尾巴草,簇擁成群親吻過我的臉。微風經過,大片大片的軟趴趴俯下身子敬禮。
Ingema被Saga打下擂臺,一路跑回summerhouse,坐在蓬蓬的床上自思,這一幕突然觸動了我。背離眾人,返歸只有自己、只屬于自己的天地,此時的孤獨是保護,是安慰,是溫柔。擁有這樣一個世界的人是多么地幸福啊!也因此,對片子心生好感了。
倒數第十分鐘處Ingema的回憶,有點想哭:for那些過去的已褪色的柔軟,嗔怒卻無力的最親人,childlish永遠會被原諒的寵溺,Ingema敏感地覺察到,今后不會再有了。這是一個小男孩對時間的內心體會,竟如此深刻。
還好,故事的最后是一個溫暖的結局,我也該改改自己一向的悲觀
似曾經歷的童年歲月,伴著成長的淡淡憂傷。
仿若隔岸看著自己,用偽裝的狗臉來排解孤獨表達憤怒掩蓋痛苦。有人說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孤獨的出生,孤獨的死亡,中間過程的凡此種種不過也是過眼云煙。敏感的英瑪小小年紀思考死亡,思考被送到太空外的萊卡,在對比中感知生命。
童年是美好的,因為童年的心思單純,容易滿足。而與此相對的,童年也是殘酷的。因為我們會了解到死亡,接觸到痛苦,品嘗到孤獨與對抗命運的無力。我們從簡單快樂的少年漸漸成長為對生命有敏感的感知度的青年、成人。
這是一部傾盡溫柔的片子,Bojrn的淡淡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有如梵高《星空》的瑰麗神奇的夜空,少年發自靈魂的心靈對白,溫暖的場景。淡淡的感傷是它的感情基調,寂寞,內疚與溫柔。
它應該算一部很弗洛伊德的電影,用精神分析來分析它就非常得契合,一個弒父娶母的故事,最后從被母親拒絕的陰影里走出來。英瑪是有父親的,但是他的父親卻遠在地球的另一端,從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這在潛意識里就完成了弒父的過程。而母親是一個病患,在整部電影中,英瑪都在希望獲得母親的認可和親密,在潛意識里無疑就是一個獲得母親的認可的娶母過程。
在舅舅的小鎮里,英瑪在從被母親拋棄的傷痛中因為成長逐漸走了出來。看到最后不難發現其實一切都是英瑪在最后的小房子中的自述
“狗臉的歲月”出品精良!那個年紀的童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