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父母就教導我們,要積極,要樂觀,要堅強。理所應當,“樂樂”一直是頭腦中樞的主導,指引著我們去面對生活種種。
就這樣,Riley在爸媽的呵護中長大, 一起滑雪,一起參加比賽,一起在家上演Monkey Show。
有家人,有朋友,有幻想中的小怪物,有各種幫自己實現夢想的奇幻玩具,那是一個承載了Riley 出生以來所有快樂的地方,將Riley 封在一個幸福的牢籠。
可是有一天,因為搬家,Riley 不得不被帶著走出這個甜蜜之港。12歲的她,已經有了正常人有的所有情感,甚至懂得如何掩飾

皮克斯的新動畫《頭腦特工隊》(Inside Out)在國內上映,盡管遭受這囧那煩惱,甚至還有「怪力亂神」的前后夾攻,票房不濟。但網絡上一片好評如潮。心理帝紛紛跳出解讀,稱之為「電影歷史上絕無僅有,直接把人的心理過程作為故事情節的一部電影」。從 Ekman的六種基本情緒,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再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世界。這些理論拿到電影中都有了一一對應的故事與場景。想象力、趣味性和科學性的融合不能不服。這當然得益于導演皮特·道格特在創造過程中求助于心理學的教授,閱讀了大量心理學的著作文章。筆者非心理學出身,也無意在這篇文章把電影涉及的心理學知識再贅述一遍,班門弄斧。反而因為對心理學知識的陌生,我在觀影的過程中,倒時常聯想到電影情節與中醫的某種神奇呼應。在這里,也就借題談談中醫是如何看待人的情緒問題。恰逢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一案引發了網絡上新一輪的中西醫的撕*,也借此話題一窺中醫「情志論」的究竟。但需要聲明,筆者絕不是宣揚「情志論」的科學性。恰恰相反,正因「情志論」是迥異于科學的一種思維方式

“頭腦特工隊”別樣風格!每個人的情緒主舵手天生就不一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