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個不太看電影的朋友推薦了幾部電影,朋友看完了說為什么這么好的電影中國就沒有。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話說北京一個機場有一幅大的裸露的壁畫,有個臺灣商人在大陸經商,每次路過都要去看一看,只要那幅畫還在,他就放心了。很可笑,不是嗎?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聯系到一副畫上。這里我要說,什么時候你看中國引進竊聽風暴這部電影,那么中國電影就可以拍出我那朋友想要的好電影了。呵呵,只是開玩笑的說~如果真能到放開的那一天,中國會拍出比那還好的作品,我堅信。

好的電影就是結束了以后,不用說話,靜靜地用幾分鐘的時間沉淀一下厚重的情感。或許是電影帶給你的,或許本身就屬于你的。語言和文字都變得貧乏,只有自己清楚,此時的情感是真實地屬于自己的。《竊聽風暴》就是屬于這樣的一部電影。
電影這個東西本身就是很奇怪的。明明知道是虛構的,知道里面的場景、演員,所有的一切都是預先布置好的,但還是會忍不住動情,忍不住和片中的主人公一起經歷一場難忘的情感變遷。不過也許沒有那么奇怪。因為從電影里,我們看到了自己,或者看到了那個渴望的自己。
故事很簡單,1984年的東德是個被白色恐怖籠罩著的地方,秘密警察肩負著國家安全的責任。在那個意識形態爭斗的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有被監視的風險。從作家到演員,從警察到普通百姓。可就是在這樣的社會里,總有一群人在堅持著對理想社會的信念。特工魏斯曼奉命監聽劇作家德萊曼和他妻子的生活。監聽過程中,魏斯曼漸漸對這家人的生活產生了興趣,開始暗中幫助他們。雖然特工魏斯曼和劇作家德萊曼的身份是對立的,但是對美好社會的標準卻是相似的

格魯貝茨即將撬開連接客廳與門廊的踏板,德瑞曼在一旁惶恐不安,克里斯塔披著浴袍出來,裝作毫不知情,卻撞見德瑞曼質疑的目光,隨即奪門而出,幾秒鐘后,魂斷車下。這一死,為“Lazlo”竊聽行動畫上了句點,也留下了永遠的克里斯塔之殤。克里斯塔的悲劇到底由誰所致,又能否避免,這是影片留給我們的疑問。
縱觀全片,克里斯塔始終在三重角色中糾結,即東德體制下的普通人、受人尊敬的藝術家與熱戀中的戀人。東德體制下的普通人,這是克里斯塔的底色

“竊聽風暴”極權政治下的性苦悶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91.html